第四百六十八章 九頭蛇(第1/2頁)
章節報錯
將安裝了消音器的短管步槍的槍口抵在牆壁上,嶽斯拿著手機透過監控畫面確認著屋內人的位置,然後調整槍口的方向,準備來個隔牆狙擊。
嶽斯手中的短管步槍使用的子彈是額外定製的,雖然依然是5.56x45mm子彈的規格,但是彈殼、彈頭都進行了材料方面的升級,發射藥的配方也進行了改進,威力與機炮差不了多少,差的也知識子彈口徑上的差別。
這種威力的子彈,不說是將人類作為目標了,甚至可以拿來對付一些輕裝甲的目標,居高臨下地對坦克最薄弱的頂部進行開罐也是可以——當然,子彈威力的提升帶來的是可怕的後坐力,尋常人哪怕開一槍,也會被震碎手骨臂骨,肩膀也估計也會遭殃——也就是世界大戰時期反坦克槍的調侃,左肩一槍,右肩一槍,送回後方醫院養傷。
也只有擁有非人體格的存在,才能夠把這把槍當成一把手槍來用,正巧,嶽斯就是這種非人的存在。
雖然他有很多種方法解決掉裡面的幾個人,但是能用槍解決的問題何必用法術呢?
這棟樓的隔斷牆壁是美帝常見的那種木板石灰牆,也就是電影中一撞就出來一個大坑的那種,普通的步槍彈都能夠擊穿,更別提加強款的了。
而且很多人對現代輕武器的認知存在著偏差,民用建築的結構以及材料強度根本無法作為有效的掩體,一場遭遇戰下來,一棟居民樓被輕武器打成篩子都是有可能的,這種木板石灰牆,更是脆弱得跟紙一樣。
嶽斯找準了方向扣動了扳機,消音器抹除了槍聲與火光,出膛的子彈毫無阻礙地穿透了牆壁,在牆壁的另一側炸起一捧煙塵與木板的碎碴,然後餘勢不減的地擊中了一個神秘人,將他的身體變成了兩截,撕碎了他的血肉,彈頭的動能帶出大片的血霧,將一面牆染紅了。
人的神經反應速度比不上子彈的速度,但是這幾個人也算是反應敏捷,在同夥遭受不明襲擊之後,立即就地一滾,將自己隱藏在沙發之類的傢俱後面。
這些東西的防禦力並不怎麼樣,但是能夠很好地遮掩他們的身形,讓襲擊者找尋不到他們的位置,無從下手——槍戰電影裡的主角掀翻桌子,躲到桌板後、或者躲在車門後面就是這個原因,在某些場合,一塊布也能過起到相同的作用。
但是就電影呈現的效果來看,反而會給人那薄薄的木板能夠防彈的錯覺。
可惜他們所處的位置是查爾斯·吳的家,是嶽斯的主場,他們的舉動都在監控之下,嶽斯拿著手機看到他們的位置,根據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計算出兩點之間的距離與角度,然後調整槍口的方向,繼續扣動扳機,對裡面的人進行挨個點名。
這麼些時候,屋裡的人聯絡了在外面接應的同夥,讓他們趕緊支援,不然他們今天真的要團滅當場。
但是他們根據自身的經驗對目前狀況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就同夥的那副慘狀來看,他們以為對方使用的是大口徑的狙擊槍,他們掛掉幾個人了也沒有聽到槍聲,說明對方所處的位置與他們有些距離。
根據牆體上子彈射入時留下的彈坑的分佈,還沒有被嶽斯點名的人大致推算出來那個‘狙擊手’大致的位置——倉促之間得出的結論並不太精確,但是有一個大致的區間就可以了,附近都是公寓樓,在這個區間裡留給那個狙擊手合適的狙擊點並不多。
“對方是一個高手,隔著牆壁也能發現我們的位置,準確地對我們進行狙擊,不排除是變異人的可能,快。”
從第一個人被狙殺開始到現在,不過幾個呼吸的時間,他的人已經摺損了好幾個,明明找好了掩體,明明將自己隱藏在視覺盲區之外,但是那個狙擊手的子彈卻總是以不可思議的角度射出,奪走他們的生命。
“不能坐以待斃!”
或許是在外面接應的人的行動發揮了作用,或許是那個狙擊手發覺了那幾位的靠近提前離開了,總之沒有子彈再射向這個房間裡來。
僅存的兩個穿著黑西裝的人貓著腰向著大門靠近,只要開啟門走進走廊當中,複雜的牆體結構會讓對方的狙擊失靈的,一枚子彈出膛之後便會變得不可控,風阻、地心引力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子彈最後落在什麼地方。
對方能夠穿牆狙擊,還能準確地命中目標,難度非常高,但是如果讓子彈連續擊穿兩堵牆之後還能擊中目標,難度可是呈指數被上漲的。
想到這裡,這個人忽然停了下來,剛才比較慌張,他只是做出了簡單的判斷,現在仔細觀察一下,發現子彈有可能不是遠處的狙擊手射出的,槍手有可能就在建築內,甚至是抵著牆壁對著他們進行射擊的。
作為一個自認為的準高層,提前踩點的工作他不必親自做,全部交給了手下做,反正出外勤的工資和最後的功勞都不會少,這導致他對這棟公寓樓的結構並不是非常瞭解,所以陷入了經驗帶來的誤區當中,下意識地做出了最為專業也最錯的判斷。
這麼一晃神,他的腳步慢了半拍,讓另外一個活下來的人趕超了他一個身位。
就在那個人準備伸手去開啟房間門的時候,大門從外面開啟了,一把造型古怪,帶有黃金裝置與蠟印綬帶的手槍瞄準了那個人:“Surprise 媽惹法克。”
隨著扳機的扣動,槍口噴吐而出的鐳射束的溫度引起空氣的變化,發出一陣輕微的爆破聲,而鐳射束貫穿了那個人的身體,殺死了他,空氣中瀰漫著一陣焦糊味道。
“就剩下最後的你了,想死,還是想活。”嶽斯走進房間內,反手關上了房門,用槍口指著最後那個人,說到:“你只有三句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