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太空梭的發射並不是靠著太空梭獨立完成的,需要兩臺固體火箭助推器的助推,還需要外接一個比太空梭機體大上一號的外掛燃料箱提供液態燃料,發射升空的方式和傳統的彈道式運載火箭相似,都是採用的垂直起飛,在達到一定的高度與初速之後進行程式轉彎,向著東方水平飛行,用慣性離心力抵抗地心引力。

而這架全新設計過的太空梭卻並非如此,如同民航飛機一般利用伯努利原理,靠著尾部的噴射引擎產生的反作用力前進,機身採用的流體力學設計使得機身上下的壓強不同,從而獲得了一個初步的“升力”,將太空梭從地面抬升,送上天空。

靠著小型聚變反應堆和新設計的引擎,太空梭擁有著傳統使用固態燃料與液體燃料的發動機所無法比擬的動力,至少不需要攜帶巨量的燃料一起升空。

因為是一個過度的產品,這架太空梭甚至沒有一個自己的正式名稱,有的只有一個字母與數字組合的代號,但是這卻在網路上掀起了熱潮,靠著強勢的技術下沉與使用者下沉,還有瘋狂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網民的數量激增,在刻意的引導下,民間自發地舉辦了為這架太空梭取名的活動。

雖然他們的意見並不重要,最後評選出的名字也不會被採納,但湊熱鬧,是人之本性,即便官方對此發了通告,網友們依然樂此不疲,彷彿將其作為了一場全民狂歡來看待。

人們需要工作、需要食物、需要……娛樂,這便是讓人們感到幸福的基礎所在。

而這件事,也讓民眾們有了自己參與航天事業的錯覺,卻是一個美妙的錯覺,自己能夠參與進一件偉大事業的感覺,是多麼美好的,不是嗎?

雖然乘坐太空梭不需要穿上宇航服,但是安全帶是必要的,使用的是與戰鬥機同款的安全帶,將人牢牢地固定在了座椅上。

廣播當中,再三提醒扣好安全帶之後,便正式進入了起飛過程。

發動機點火,略微的顛簸之後,太空梭開始正式滑行起飛,開始正式踏上前往太空的路途。

而與發動機一同啟動的,還有一件特殊的裝置,它產生了一種力場,將乘客與飛行員所承受的加速度抵消,能夠讓一般人暈厥過去的過載僅僅是讓他們產生了一些推背感。

這艘太空梭被建造出來的原因,其實就是驗證很多項技術的成果,為未來的宇宙戰艦打前站。

“我之前從未想到過,自己有一天能夠脫離地球,進入太空。”太空梭的設計師說到:“在……在很多年前,進入太空,只是屬於少部分人的權力,他們是優中選優的人才,能靠著身體素質與堅韌的意志扛過地球對人類的束縛,進入太空當中。”

在地下基地長期工作生活的人,對於時間的認知與其餘人是不同的,他們的人生要比其他人多出數年的時間,在地下基地內,每個人都一樣,離開地下基地回到外界之後,不同時間流速下的代差感就體現出來了,他們在對事物進行時間跨度上的描述的時候,通常會用模稜兩可的措辭。

“這種感覺,怎麼樣?”嶽斯問道。

“這種感覺,很好。”那位工程師說到:“科技的意義,便是將少數人的特權帶給所有人……就像拿三皇帝的鋁製餐具一樣。”

嶽斯笑道:“以後,會有更多的人獲得進入太空當中的機會,會變得和旅遊一樣簡單。”

不知道過了多久,太空梭進入了太空當中,透過舷窗,嶽斯看到了已經投入使用中的的太空站。

因為有內建的聚變反應堆提供能量,所以不需要像其他的太空設施一樣展開太陽能電池板,這使得太空站更具有科幻電影當中描述的太空站應有的特徵。

在強人工智慧的調控下,飛行員只是經過了簡單機動剎車,便成功地讓太空梭與太空站進行了物理連線。

嶽斯等一行人先行進入了空間站當中,失重的感覺令其中一部分人感到了不適,但嶽斯神色如常。

前來與他們進行工作接洽的航天員的造型令很多人感到了詫異,因為他們穿著全密封的動力裝甲,整個人都包裹在鋼鐵之中,不露一絲縫隙。

並且,跟著太空梭進入太空的人因為外太空失重的環境,都是漂浮在太空站中的,沒有受到過訓練的人無法控制自己的姿態,來回翻滾,靠著抓著艙壁上的一些結構才能保持自己的穩定。

但是,那些穿著動力裝甲的航天員卻穩穩當當地走在地上,鋼鐵戰靴每一步都會與地面摩擦產生輕微的響動——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上下、天花板與地面其實分的沒有那麼開,你無論處於什麼姿態都是一種狀態,因為重力對你們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便於理解,將靠近地球的那一面稱為地面,現在,那位航天員就走在地面上。

那只是戰靴底部有微型的磁場發生裝置,將他們吸附在地板上而已,只是,電磁場只是作用在很小的一個範圍內,不會對其他裝置產生干擾。

位於頭盔兩側的投影裝置在面部前方投影出了一張人臉,那是裡面的人的臉,他開口說到。

“因為動力裝甲的密封性太好了,我們之間的交流全部靠著通訊裝置,並且靠著動力裝甲的識別裝置,我們能夠確認對方的身份,而你們沒有配套的裝備,從外表上是無法區分我們的。”

那個航天員點了點自己的頭盔,解釋了他這樣做的原因,他的聲音是透過揚聲器發出的。

“這不是動力裝甲,只是宇航服而已。”嶽斯搖頭說到:“它只是宇航服而已。”

這套全覆蓋式的動力裝甲,便是嶽斯進入太空站的原因之一,一件裝備,只有在使用的過程中才能發現設計中的不足的地方,然後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