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最早的旅行者(第2/3頁)
章節報錯
拜了佛,龍姑娘放眼四望,何歡知道她是在尋找功德箱。
有的寺廟功德箱已經與時俱進印上二維碼了,但雞足山很多的寺廟還沒有。再加上山中訊號不穩定,所以,這一趟拜佛,何歡和龍姑娘準備了很多現金。
見他們拿出錢包,比丘尼道一聲隨喜,轉過身去。
隨喜隨喜,就是隨你心意嘛。如果盯著人捐多捐少,生區別對待之心,就不好了。
兩人隨喜之後,又去其他殿參拜。
出來,仙女被狸花長老領到池邊了,金魚在睡蓮間游來游去,兩隻貓在邊上走來走去,倒挺老實的,沒撈魚,光看。
何歡和龍騰也在魚池邊陪仙女看了一會兒金魚,龍姑娘抱起仙女,仙女喵了一聲,狸花長老抬頭看了它一會兒,跳下池臺,默默地轉身回到原位,又趴著了。
“看來它是來給仙女當會兒導遊的,現在任務完成了。”
兩人感覺心裡安寧歡喜,出去,比丘尼送他們到門口,“小白龍,明天要吃齋,還請早。我們過午不食,晚了就沒有了。”
“好。”
抱著仙女離開九蓮寺,龍騰看著他,“怎麼她也知道你?”
何歡看她一眼,笑道:“她們上課也用PPT,她們也有智慧手機,知道我有什麼奇怪?”
“我以為出家人不問俗事。”龍騰疑惑,“她看起來那麼年輕,為什麼要出家?”
何歡笑著看看她,“佛學院肯定有很多年輕弟子了,老和尚也曾是小和尚啊!”
見他往小路拐上去,龍騰說:“我以為你要從公路走去。”
何歡轉頭,“我只是路痴,並不是傻好吧?誰徒步會跟著公路徒啊?”
龍騰笑了。
何歡也笑道:“公路上就看不到什麼景色了,也有幾個寺院。想去明天下山坐觀光車。”
又接著回答她剛剛的問題:“在我國,尤其是現代,才很多人覺得佛教徒深居寺廟,不問世事。
事實上,佛教傳承這麼多年,這麼廣,到哪個地方都能找到生存之道,與當地文化融合,正是因為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也因為這種態度,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一致,所以蓮花被尊為佛教的聖花。
普通大眾改革開放後才出來旅行,古代,除了文人墨客就是僧人道士才有機會有時間出來旅遊。
雲遊僧一路與眾生結緣,今天的藏傳佛教還有很多行腳僧,南傳佛教也有託缽化緣的傳統。
只是佛教傳入我國中原的時候,官府覺得他們行走化緣太苦了,賜給他們寺廟田產。慢慢的,僧人才定居下來。
這也是中原文化特色嘛,家,很重要。你拿個碗出去討吃的,好像不符合禮儀,多可憐。我給你地方住,我給你田產,你別出去討飯了,天可憐見的。”
龍騰忍俊不禁。
“這也是慈悲心嘛!佛是大度能容的,施主給什麼就要什麼,給你房子、給你田產,你不要嗎?那也是施主啊!所以就形成了中原獨特的寺院修行。
以前的佛陀和佛子是沒有寺院的,佛菩薩也沒有塑像。現在世界很多地方都修建寺院,僧人出家了,但官府和信眾還是要給他們一個家,只不過不是俗家。
雖然有寺院了,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嘛,很多高僧大德也不光坐在寺院唸經。現在那什麼唸經、抄經、吃素、放生,就能積累功德,那就是為懶人準備的。
佛教之所以在我國擁有這麼多信眾,就是因為信仰成本低。你實在啥都不會啥也不想做,念個阿彌陀佛也行。
但真正的修行者,這些經典上的道理是要去觀察、去踐行才能領悟的。所以高僧大德一般都走過許多地方,坐過許多道場。最先出國的就是他們。
佛教講究與眾生結緣,高僧跟文人墨客結交尤其多。這個在我國古詩詞中有很多體現。大詩人基本都有幾個和尚朋友,詩詞唱和,鬥智打趣。
所以和尚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那麼嚴肅,整天坐在一個地方唸經,一動不動。他們也很有趣的,要不然他們也不會打機鋒了。
現在說要出家得本科以上,雖然實際沒有那麼嚴格,但新時代該學的確實要學。佛學生要學會用智慧手段弘揚佛法,佛事活動要會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