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個民族最高的精神領袖和文化創造者、守護者和傳承者。主持著傈僳族一切重大活動,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尼扒。

以前,他們這個過程更復雜一些,要點花、扎刀、祭刀杆、清理道場,這些準備活動都需要一天。

現在每年闊時節、澡堂會都有上刀山這個活動,所以就有塊固定的位置。闊時節剛過嘛,刀杆也是現成的,就跳過準備階段,直接立刀杆。

但前面這一系列儀式,到後面,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還是要走一下。也可以讓我們更直觀感受到這項活動的神聖莊嚴。”

專家們點點頭。

“給樹紮上彩花,是為了裝扮山神的新衣,讓神高興。刀梯上扎花,是為了刀神高興,讓他們保護上刀山的勇士。”

祭司把茶、酒、雞和豬頭擺在樹前,開始唱起古老的調子。

果然肅穆!一下彷彿穿越到部落時代。

何歡解釋:“這是《請神調》,歌詞大意是:三個阿米瑪神,請從天上下凡來,六個阿若瑪神,請從天上下凡來。

今天是吉祥的日子,主宰人間的神仙,請從天上下凡來,今天是祥和的日子,主管靈獸的神仙,請從天上下凡來。”

專家們點點頭,果然到處都是神!

“阿米瑪神,就是山神,阿若瑪神,就是龍神,還有獵神、火神、刀神等等各路神仙都要請下來。

所以上刀山不是簡單的雜技或體育娛樂活動,而是起源於一種祭祀習俗。他們用這種高難度的活動來取悅神,讓神保佑他們一切順利。”

在樹下祭完,祭司又把貢品端到澡堂上方,祭司又唱起來。跟著他的幾個人則像跳大神一樣跳起一種古老怪異的舞蹈,極具神秘氣氛。

“這又是什麼?”

“《龍神調》,歌詞大意是:天神、地神、山神、水神、樹神啊!我們把養了三年的大豬獻給您,我們把餵了三年的大公雞獻給您。

祈求您保佑成千上萬的同胞們,健康快樂無災無難。您要飽飽的吃啊!您要飽飽的喝啊!這一段其實是為晚上下火海準備的。

上刀山下火海是連在一起舉辦的。祭山神為主體,是保佑上刀山的勇士不受傷。祭水神也就是龍神為主,保佑下火海的勇士不受傷。”

“噢。”專家們點點頭,大開眼界。

“因為澡堂,傈僳族就稱為龍潭嘛。所以他們會往這個方向來祭祀禱告。”

儀式還挺複雜挺長的,何歡就繼續跟他們講解:“很多人都認為上刀山來源於紀念明朝三徵麓川的漢族將軍王驥。

說是王將軍帶領傈僳族同胞打敗了麓川軍。不對哈,沒打敗,這個是另外一回事了,以後到德宏再說。”

專家們笑起來,既然小白龍提了,必須找個時間抓住他讓他講完。

“這個說法在騰衝一帶尤其流行。王驥三徵麓川,正是以騰衝為根據地。而騰衝,那個時候大部分已經是漢人。

不過可能確實因為傈僳族擅弓弩,發無虛失,也更加適應高山環境和氣候,明軍從麗江一帶徵了很多傈僳和納西人來打仗。

後來就在騰衝建了一個三崇廟,中間供奉的就是王驥,兩邊供奉的就是他的女兒和兒子。這個時候,王驥還僅僅只是漢族的崇拜物件。

但確實有一些傈僳士兵留在了當地戍守邊關,還有後來不斷從瀘水一帶遷移到相鄰的騰衝和保山的傈僳族。

當時漢人地位更高,有些傈僳士兵就說自己是南京人,因為雲州很多地方的漢族移民都是南京遷來的。

然後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這種儀式就與漢族祭祀王驥的活動聯絡起來了,逐漸成為一種主流,因為他們上刀山下火海嘛,這一般人整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