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導遊請導遊(第1/3頁)
章節報錯
“其根本原因就是,咱們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地域寬廣。在佛教傳來之前,我們有道教,有儒家文化,我們已經用儒教治國,而道教又是我們老百姓都信一點點的。”
“信一點點什麼意思?”
“信一點點的意思就是,老百姓都知道這些神,但他信什麼神,信到什麼程度,在於什麼神對他有用,靈驗到什麼程度。漢族是一個很實用主義的民族。”
大家都笑了。
“所以這些宗教傳到漢族地區,就很難一家獨大,只能去改變,適應我們漢族文化。所以形成了三教合一。”
遊客們點點頭。
“而南傳佛教傳到版納,其實也跟傣族的祖先崇拜、水文化,這些原本的信仰融合了。藏傳佛教傳到藏地,也同樣與祖先和巫術崇拜的本土宗教苯教鬥爭、然後融合。”
“噢!”
“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地區和民族的主體信仰,還是因為政治上的引導。因為漢族地區,再怎麼崇佛,實際上沒有真正地用佛教或是道教來作為統治工具。我們一直是儒教。我們學習文化,四書五經,是不是?
而在傣族地區,學習文化,就必須進寺院。他們不只是學習佛教經典哈。其實《貝葉經》就是傣族的百科全書,它是包羅永珍的。所以進寺院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傣文、歷史文化、天文醫學科技等等。”
“哇!”
何歡又講起了貝葉經這個傣族非遺。
“我們歷來知道尊師重教,而他們的寺院和僧侶承擔了書院和老師的角色,所以除了教義規定的僧侶地位很高,民眾也願意認可他們的地位。
信徒必須,也自發地供奉僧侶。所以信徒十歲左右的時候要出家學習,才能完成自己社會角色的轉變。
就像我們上大學之後進入社會,這就相當於一個文憑。大家承認你去寺院學習過了,你才是個有文化的人,沒學習過的就是野人。”
遊客們都笑了。
“所以它承擔了教育的作用,也確實因為這個作用,把傣族包括佛教在內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等很好地傳承了下來。”
《控衛在此》
何歡一路講解著南傳佛教的歷史,帶著他們遊覽。
“小白龍,你知道這麼多,你是不是也來這裡出家當過和尚?”
何歡無語,遊客們又笑起來。
“那現在他們還出家當和尚嗎?”藍女士問。
何歡說:“你們昨天也聽我跟刀大哥聊了。小孩去寺院學習,大部分都會還俗,一般平民家的孩子想留下來都不行,因為高階的僧侶,等級制度很嚴格,只有貴族的才能升職。一般人也就是進去混個文憑哈。”
大家笑了。
“而現在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了,就跟他們原本的這種寺院出家學習制度起了衝突。以前你在版納,你會寫傣文你就是個文化人。
而現在呢,傣文在生活中用得很少了,都用漢語了,所以貝葉經已經成了文化遺產。現代社會,都是用漢語,漢語才能幫助你去找到好工作。
所以這個寺院文憑就沒那麼重要了。寺廟裡的小和尚越來越少了。學習時間跟義務教育也衝突,所以只能假期去當一段時間和尚,又穿著袈裟去學校上課。
現在想讓小孩出家當和尚,那是要靠哄的。要給他們買賽車買遙控飛機,總之你們怎麼騙小孩去學校,他們就怎麼騙小孩去寺院。”
遊客們笑起來,又陷入沉思。
民族融合、文化傳播是好事,但漢文化的強大同化能力,讓他們本來的文化變成了文化遺產。
他們要進入現代社會就必不可少要學習漢文化,他們原本的文化也就接觸得越來越少了。大家不禁心有慼慼。
剛好有佛學院學僧在刻寫貝葉經,何歡讓他們脫了鞋,進去參觀。
看了一會兒貝葉經的製作,大家更瞭解傣族文化的燦爛和神奇。
出來後,幾個遊客要去殿裡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