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一生要來一次麗江(第1/3頁)
章節報錯
何歡也不怯,“木、和是麗江的兩大姓。都說木是官家之姓,和是平民之姓。民間說法是木府有了漢姓後,為了體現自己的權威,便於管理,讓百姓統一姓和。
和是木字上面一撇加一個口,意思是頭上揹著一個筐。納西族女人非常勤勞,是揹著一個大籮筐高出頭的。口呢是給你一口飯。
就是你給我好好勞動,我給你一口飯。是把百姓當成木府的奴隸。很多其他民族,包括漢族遷過來的,到了木府管轄之下,都被要求姓和。
所以姓和的不都是納西族。為了統一管理讓百姓姓和這件事也確實是存在的。但這個和字在麗江地區的出現比木更早。並非先有木後有和。”
大家都好奇地看著他,和組長也坐正了,仰頭看著他。
“在漢姓出現之前,納西族是父子連名制。比如納西土司的祖宗,阿宗阿良、阿良阿胡、阿胡阿烈,阿烈阿甲,然後到了第一位姓木的阿甲阿得。
雲州很多少數民族都是父子連名制,自己的名字前加上父親、祖父的名字,能清晰地顯示出血緣、部落。其實這跟國外的姓名制度有些相似啊!
比如俄羅斯,什麼什麼斯基一長串的。”
大家笑了。
“就是因為家族名字太長了。某個領地某個家族的誰誰誰,都在名字裡體現了出來。相當於族譜了。
我們昨天講的大理南詔國,也是父子連名制,比如南詔國王,閣羅鳳、鳳加異、異牟尋,祖孫三代。
跟國外和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順推連名制不同的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一般是逆推連名制,往前推,輩分越大名越在前。
祖孫三代連名也不多,一般以父親名字的後一個或者兩個字作為兒子的首字或者中間字。世代相傳,就像成語接龍。
大家平時還是不會稱呼那麼長,而且直呼祖輩之名顯得不敬,所以平時只叫後面一個或者兩個字,就是自己的名字。
這個父子連名制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化,私有制出現後的一個產物,這麼做是為了把財產傳給兒子。
我國的宗族觀念比較強。現在還有為孩子跟誰姓打起來的嘛!是不是?”
一車遊客都笑了。
“在父系氏族這種環境下,女孩兒取名反而比較自由,什麼花啊草啊,一些很可愛很漂亮的名字,隨地取材,就像小名一樣。男孩兒就揹著光宗耀祖維繫家族的責任。
少數民族呢,因為人數少,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又缺少文字記載,這種口傳族譜,也就成了維繫血親,區分異族的紐帶。
我們也透過這些名字,能夠朔源他們的歷史和祖先。
這樣一來,兩隊人馬相遇,論起全名來,哎!五百年前是一家!握握手,好兄弟!看得順眼請你喝酒吃肉,看不順眼該打還是要打!”
全車人都笑起來。
何歡繼續說:“後來忽必烈打到雲州來了,把雲州納入版圖。名正才言順嘛,你這個地方有什麼首領,多少人,要登記造冊,上報朝廷,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戶口。
然後元朝的官員在做戶口普查的時候,就發現:天啊!太難了!怎麼有這麼囉嗦這麼拗口的名字啊!要費多少紙啊?紙和筆墨都很貴的!”
眾人大笑。
“就像我們看外國,看到那個名字,啊!頭疼!你連故事都倒背如流了你還記不住名字!”
大家又笑起來。
“然後官員靈機一動,就給他們取名字,就像家一樣,給裡面人物取名字,要朗朗上口。
取名字也很費腦細胞,他們也懶得取那麼多名字,然後和這個字就出現在了麗江部落首領的頭上。
就像我們給外國明星取的中文名字,他本人可能都不知道。比如迪肯貝穆託姆博穆坡倫多穆坎巴讓雅克瓦穆託姆博。”
大家一臉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