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不宜出遊,我們出遊(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睡美人待到七月半,除了上午幾個上山祭拜的市民,一整天沒什麼遊客。看來即使是愛神,也衝不澹大家心底的禁忌。
午飯後,也沒有遊客,何歡笑道:“看來今天不宜出遊,我們出遊吧。”
大家笑了, 明白他要走了,萬分不捨。
黃霄站起來,“都是男子漢,怕什麼?走走走!”
大家先到聶耳墓前獻了花,何歡道:“有中元節,自然就有上元、下元, 都來自於道教。上元天官賜福, 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
同事們不約而同開啟了手機錄音。
何歡笑笑,繼續講:“中元節又被稱為鬼節,七月被稱為鬼月。這是和宗教融合後披上的宗教色彩。其實在先秦時代,七月半就有祭祖活動。
七月半除了是民間的祭祖節,也是道教的中元節,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而且都跟孝道有關。到唐朝,十分推崇道教,就把七月半這一天正式命名為中元節。
無論是清明節還是中元節,原本都是一個歡樂的節日,並沒有所謂鬼節的稱呼。
清明節除了祭祀祖先,就是踏青,一定意義上甚至是我們國家的情人節,青年男女踏青遊玩,是一個大型交際盛會。七夕節倒像是姑娘節。
而中元節除了祭祀祖先, 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嘗秋。剛剛秋收,祭祀祖先,祭拜天地, 相當於咱們東方的感恩節。
報告祖先這一年的收成, 祈求祖先保佑來年收成更好,然後大家一起品嚐瓜果。
後來俗、道、佛三節合一之後,除了祭祀、超度,也有各種遊覽、放燈、雜耍、表演等等活動。無論做人做鬼都要快樂嘛!”
大家笑著點點頭。
“而到現在呢,祖先一年就放這麼一天假,興興頭頭地跑回來,一看,大街上連個人影都沒有?我去!到底哪裡是人間哪裡是陰間?”
同事們大笑。
何歡也笑道:“一看你個人間搞得還沒陰間熱鬧!他們該有多麼失望!”
“哈哈哈……”
“不過習俗的變遷都有時代性,今天要是我們半夜在街上熘達,我唱個歌,你們伴個舞,正常人都嚇跑了。”
一群同事笑起來。
“炎國曆來推崇孝道,眾多的節日都有祭祖內容,家祭無翁告乃翁嘛!祖先雖然去那邊了,但是你們有什麼事啊,還是分享一下,不然在那邊很無聊的。”
“哈哈哈……”
黃霄看著他,一箇中元節也能被他講得這樣幽默,一座冷清的山, 瞬間充滿歡聲笑語, 陽光照耀林間,秋色初現,熠熠生輝。
《修羅武神》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思考,我國古代人民,也只能從祖先朔源,循著祖先的軌跡去獲得一些訊息。
這也是人們對於祖先崇拜的一個原因。我們國家沒有統一的信仰。但崇拜祖先,這是全國全民族統一的。”
大家點點頭。
“也就是這個根在這裡,所以任何的外來文化都無法化去這一點,跪天跪地跪父母,其他的都要靠邊。”
同事們深有同感地點點頭。
“即使人不在了,生活中人們也要事事向祖先報告,收穫了要請祖先嚐一嘗。感覺祖先並沒有離開,還跟我們生活在一起。
並不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人鬼殊途,而是瞭解到會殊途同歸,所以祭祖活動非常多,但沒有那麼肅穆,該吃吃該玩玩。因為這就是日常。”
從中元節講起,講到我國的歷史文化和宗教關係,從聶耳墓游到華亭寺。
裡面打坐的僧人默然不動,有一些市民上過山,供奉了香火,讓僧人替先人唸經超度。
大家就沒進去,在門口,何歡小聲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佛教傳入炎國,能夠擁有這麼大的規模,就是主動向我們的文化靠近。把他們的六戒,跟我們的五常融合在一起。”
何歡講著佛教在我國的歷史和故事,融合和發展。同事們也默默聽著。
準備走的時候,打坐的僧人忽然起身,轉過身來,雙手合十,對他們一揖。
大家也微微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