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沒有這個必要!

這一系列的動作看上去分明就是隨手的一個習慣操作。

人家分明只是在如常烹飪,把蒸魚按照大小放入鍋中了。

不過,這個想法挺好啊!

同一個爐灶烹飪,到底還是要更節省時間一些。

但是,這樣在蒸制時會不會因為判斷不夠精準,引起幾條魚的烹飪程度達不到最佳的狀態呢?

畢竟鮮魚的大小以及魚肉的厚度,魚骨的硬度都對蒸制的操作有著不同的要求。

而且掌勺廚師在烹飪時,分明沒有中途掀開鍋蓋檢視過食材的熟度情況,都是隨便看一眼蒸鍋的方向,隨後直接做出判斷。

這是怎麼斷定鍋裡的魚已經蒸制的差不多了,可以繼續添放鮮魚的呢?

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很快,付宇的烹飪成功的向大家展現了什麼叫做透過熱氣濃度去判定鍋裡食材熟度的狀態!

蒸制火候不夠?

火候達不到標準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螢幕上很快出現了一連串的:

【!!】

大家都被付宇的操作震住了。

“剛才在菜餚烹飪時,這位大廚就曾特意交代過,他在做這道菜餚烹飪時,主要會透過熱氣的濃度去判定食材的熟度,這樣可以避免鍋氣的過量外洩,從而影響到食材的口味。”

“當時我沒聽明白,這所謂透過熱氣濃度去進行食材熟度的判定,是怎麼一個概念,現在卻是看懂了!”

“這位掌勺廚師是真的厲害啊!”剛才重慶頤之時的科普大廚,看了一會兒,突然有感而發。

之前還沒有察覺這一點的人,聽到大佬的話,這時候也反應過來了。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有人提出來了疑惑:“這這也太莽了吧?食材的熟度,那得透過望聞問切去判斷,僅靠著熱氣的濃度,那得怎麼定義啊?”

“對啊!熱氣濃度有什麼標準嗎?平時還真沒注意過這方面的事情。”

公屏上面的訊息還在不停的閃動,直播畫面中,掌勺廚師再一次掀開鍋蓋,夾起一條鮮魚如法炮製再一次放進蒸鍋。

同樣的操作,同樣的擺放手法,同樣利索的動作。

頓時所有人都沉默了!

“中途真的沒有掀開鍋蓋檢視,我剛才仔細觀察了,掌勺廚師確實時不時的會轉頭看一眼蒸鍋,敢情還真是透過熱氣濃度進行的判斷?”

“有點誇張了吧?我靠,這熱氣看著沒有什麼差別啊,就是往上冒唄,還什麼濃度,又沒有儀器測量,誰能精準判斷啊?”

“這也有點太邪乎了吧?”

不過,很快,攝像鏡頭的聚焦放大,大家也看到了蒸鍋盤子裡被擺放規整的三條鮮魚。

一時間,公屏上都變得乾淨了。

大家都被眼前這一幕給震懾到了。

盤子裡的蒸魚竟然擺放的嚴絲合縫,明明是用筷子夾取的,卻一點都沒有損壞鮮魚的表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