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0章 這錢花的真值(第2/4頁)
章節報錯
劉先生看了眼桌子上的菜,笑呵呵說道:“那咱們先吃兩口,其他的菜告訴廚師晚點做吧。”
其他家人馬上附和,一共也才上桌三道菜,全家人一起吃,幾分鐘就吃完了。
廚房地方小,劉先生張羅著直接將河蝦搬到餐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按照付宇的吩咐,其他人摘蝦頭,擅長烹飪的大兒媳和張金玉專門負責剝蝦。
因為時節不對,河蝦沒有籽,倒是省了挖蝦籽烤乾的操作。
蝦頭摘起來還是很快的,大人小孩齊上手,沒一會兒就處理完了。
付宇放下手裡剝蝦的活,轉頭叮囑其他人去一起剝蝦仁,自己則開始烹飪蝦頭。
燒一鍋清水煮沸,將蝦頭下進鍋中,等蝦頭煮熟後,才能挖蝦腦,而且處理的時候,還要去除白色雜質,留下紅色半透明的部分才行。
付宇親手做了示範,這個操作比較考驗耐心,姑嫂倆跟著付宇一起負責挖蝦腦。
所有人圍坐在餐桌旁,開始還有些拘謹,到了後來,邊幹活,邊閒聊,氣氛反而慢慢融洽起來。
劉先生說:“沒想到這三蝦面原來做起來這麼麻煩,我爸還活著的時候,我們家每年都會去千里馬吃飯,當時也點過這個面,吃著特別鮮。不過點餐的時候,多少還會覺得這價格有點貴了,現在看來,可真是物有所值啊!”
一碗三蝦面,就要用料二斤河蝦。
河蝦味道確實鮮美,但個頭也確實很小,二斤蝦將近一小盆的量,一隻只連摘蝦腦,再剝蝦仁,幾個人同時處理,好半天,這鮮紅的蝦腦才攢下薄薄的一層盤底。
付宇笑著說道:“這還是省了挖蝦籽的操作呢,蝦籽處理起來更麻煩,不過吃著也是真鮮!這三蝦面,最好吃的時候,還得是趕在6月初那會兒,不過供應的時間並不長,也就一個來月吧。
除了河蝦那會兒最肥嫩,母蝦都帶籽之外,也是因為製作工序繁複,後廚這邊賣一天的碗麵,小工們從早到晚一整天都直不起來腰。”
賣三蝦面的時候,後廚這邊負責處理河蝦的小工都可以領雙倍工資。
這個規定也是當年姚石為小工們力爭的福利。
主要也是工作太辛苦了。
老太太看著一家人都為了自己的壽麵忙碌,嘴上不說,心裡其實挺感動的,看到自家的小孫女笨手笨腳的跟著幹活,忍不住也伸手一起幫忙。
張金玉做這些備菜的活完全就是駕輕就熟,特別仔細的手把手教其他人河蝦如何處理。
蝦頭已經摘掉了,剝蝦時,只需在蝦尾輕輕一摁,蝦仁就直接跳出來了。
開始時,劉家人幹活的速度非常慢,但時間長了,手法越來越嫻熟,處理的動作也越來越快。
兩斤河蝦,他們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處理好了大半。
付宇看了眼進度,將剩下的活交給其他人,自己則開始烹飪剩下的菜餚。
糖醋魚、經典鍋包魚柳、韭香海蛋黃蟹,這些都是千里馬的特色菜,付宇迅速烹飪完成。
其他人在忙著,他也沒急著上菜,而是轉手放到旁邊的廚臺上,繼續烹飪炒海雜拌。
要不說劉家人會點菜,這道炒海雜拌其實並不是千里馬的傳統菜餚,而是趙猛當年跟著師傅學來的秘製菜。
炒海雜拌是趙猛師傅家鄉的一道老菜,在當地算是比較常見的菜色。
而趙猛的師傅當年卻在這一道老菜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
現在的烹飪方法,不算是現代創新菜,更不是參考了外來菜的烹飪方法,而是經過了一次次的嘗試,用燒菜技術將一道普通的“炒海雜”,改進投料,提高檔次,變成了現在的炒海雜拌。
其實最開始時,趙猛的師傅曾給這道菜命名為海味全家福。
因為這道菜在“海雜拌”的基礎上,又新增上雞脯肉和熟豬肘肉,這樣一來,這道菜餚立馬晉升為“大件兒”主菜了。
原本海雜拌裡就已經有了海參、蝦仁、魚肉等配料,當地人又習慣加入瞭如海螺、烏魚板、赤貝、魚皮,品種數量不定,可多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