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華夏飲料界的各種營銷方式,可謂是層出不窮。

比如傳統的請明星代言,搞各種優惠活動,地推,鋪貨,返點等等。

但是如果硬要在其中選擇一個最突出的營銷方式,那麼陳理腦子裡第一個蹦出來的...就是“再來壹瓶”。

這個營銷方式有多牛逼呢?反正自打這個營銷方式誕生之後,一直到陳理重生之前都還在被各大廠商普遍性的使用。

哦~!對了,那時候的“再來壹瓶”已經因為種種原因上升到了一元換購。

而每次提到再來壹瓶,大多數人的腦海裡第一時間蹦出來的肯定就是那個著名的飲料品牌。

康師傅!

但實際上...在康師傅09年開始實行這個營銷方式之前,早就有其他廠商用過這一招了。

關於這一段的記憶,陳理有些模糊,大概是在04年到06年之間,反正大概是在這個時間段。

那會陳理剛在京城安穩下來,閒暇之餘也會買上幾瓶雪花的大綠棒子,而那時候的雪花啤酒~就開展了這麼一個活動。

當時不光有“再來壹瓶”,還有“三分之一”!

所謂的三分之一,就是一個瓶蓋可以換三分之一瓶啤酒,必須集齊三個三分之一的瓶蓋才能換購一瓶啤酒。

而在這之前,同樣使用類似營銷方式的,其實還有另外一些其他品牌的酒水飲品以及其他商品。

那麼為什麼最後人們一提起“再來壹瓶”這個營銷計劃的時候,想到的都是那個康師傅這個飲料品牌呢?

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影響力!

從2009年開始,康師傅在一年內往市場上投放了高達15億瓶的贈飲。

15億瓶......這樣龐大的贈飲規模,直接把其他競爭對手給打懵圈了。

陳理還記得當年買一瓶康師傅的冰紅茶,最後卻抱著七瓶沒有瓶蓋和一瓶有瓶蓋的飲料走出小賣部的場景。

那畫面...簡直不要太美。

至於後來,便是康師傅穩坐飲料界龍頭的位置,其他對手紛紛折戟沉沙。

而在康師傅之前,也有不少酒水飲料廠商雖說也開展過這個活動,但是因為促銷活動體量偏小,所以造成的影響也偏小。

甚至在此刻的九八年,這個再來壹瓶的活動,還沒有啤酒廠商搞過。

所以...陳理給鄧為民準備的大招,便是這個堪稱未來飲料界行業標配的...再來壹瓶!

如今鄧為民調任雪花啤酒燕京分公司之後,如果想要以小博大,在燕京啤酒的市場份額上咬下一塊肉來,再來壹瓶的營銷活動...絕對屬於一劑良藥!

只要活動開展的好,別說只是在燕京啤酒的市場份額上咬下一塊來,直接咬一大口估計都不是什麼問題。

但是這得有個前提,鄧為民必須擁有足夠的權利來決定這個營銷活動。

因為...這個營銷活動在如今,絕對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

也就是幸好鄧為民的工作單位是雪花啤酒,要是其他品牌,陳理即便把這個大殺招說出來也沒有什麼意義。

因為一般的小企業,根本虧不起那錢。

當然,說虧可能有些過分了。但是在這個營銷方案開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企業的賬目上肯定是不會太好看。

畢竟這劑良藥雖然效果很好,但是下藥量也必須得給足了。

不然的話,就會跟康師傅之前用這個營銷方案的那些廠家一樣...不配被提及。

所以,這個“再來壹瓶”的營銷活動,不光在陳理做出來的企劃書上,也在鄧為民這個實施者以及雪花啤酒企業本身。

陳理提出營銷方案,鄧為民落實營銷方案,雪花啤酒保障營銷方案。

這三者......可謂是缺一不可。

如果陳理把營銷方案給出去了,鄧為民卻沒有那個許可權去實施這個計劃,那就等於白搭。

同樣的道理,如果鄧為民在實施這個營銷計劃的時候,雪花啤酒不支援他的這種做法,那也等於白搭。

所以...陳理才會把時間往後拖了一天,目的就是為了儘量完善這個營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