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章 洛陽有間樓(第1/2頁)
章節報錯
宇文化及實力比王通弱,前文已改
古洛陽雄踞黃河南岸,北屏邙山,南系洛水、東呼虎牢、西應函谷、四周群山環抱,中為洛陽平原。
伊、洛、漉、澗四水流貫其間,既是形勢險要,又風光綺麗,土壤肥沃,氣候適中,漕運便利。
故自古以來,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朝建都於此。
所謂河陽定鼎地,居中原而應四方,洛陽乃天下交通要衝,軍事要塞。
楊廣即位後,因政治需要於洛陽另選都址,營建新都。
同時徵發河南、淮北兩地超過百萬的百姓開挖通濟渠。
通濟渠寬24丈餘(80米,北起滎陽板渚,從黃河別出,經鴻溝、蒗蕩渠、睢水,至鍾離郡匯入洪澤湖而進淮水,全長1300餘里,用時不足半年就宣告竣工,期間死亡百姓近半。
同年,又徵淮南百姓十餘萬,疏通邗溝,以連淮水和長江。
邗溝北起鍾離郡淮安縣,從淮水分出,穿津湖(高郵湖、過揚州,得入長江,全長170餘里。
大業四年,基建狂魔楊廣再次徵發河北諸郡百餘萬百姓,開永濟渠!
永濟渠西起滎陽郡,
引沁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全長2000餘里,廢時不足一年,大業七年一徵高句麗時,走的便是此路。
因運河勾連北南,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線起來,洛陽便成天下交通商業的中心樞紐。
此時的洛陽位於周王城和漢魏故城之間,橫跨洛水兩岸,東逾瀍水、南面伊水、西臨澗河,北依邙山,城周超過50裡,宏偉壯觀。
這日,雖已時過響午,但洛陽城四面的城門處仍是人頭攢動。
一臉冷峻的黃麟,隨著人流從容的由南門入城。
作為東洛,洛陽的規模非是其他城池可比,整個中原大概也只有長安能與之比肩。
洛陽南面開有三門,從西往東依次是白虎門、定鼎門和長夏門。
黃麟走的便是中間的定鼎門。
此時的他雙眉濃長,眼眸清澈秀逸,鼻挺唇薄,看起來顯得有些冷酷,但那微微上翹的嘴上,令整個面相變得溫和起來,讓人一看就生心好感。
一頭長髮梳理的整整齊齊,在頭頂挽了個髮髻,被一盞銀絲珠冠束縛著。
右手持碰上一柄檀木摺扇,其扇骨合攏,在左手有一下沒一下的敲打著。
一襲雲紋白錦長袍,配著其四處張望的動作,看起來像是初至洛陽的豪門貴公子一般。穿過甕城,才進得城內,黃麟便被眼前的景象震得目瞪口呆。
“唰~”
手中摺扇不自覺得被撐開,“踏月留香”四個大字越躍於扇面。
不怪黃麟如此失態,哪怕他歷經多個世界,也從未見過如眼前這般寬近200米的天街!是的,此街為洛陽中軸,名字就叫天街!
其外接郭城定鼎門,內連皇城端門,且不像後世那般,道中有植被分隔幾道,就那麼一通鋪,讓這天街顯得寬闊至極。
天街中央為供帝皇出巡的御道,石磚與兩側顏色不同,以示分別。兩側遍植櫻桃、石榴、榆、柳,時值盛夏,草森枝繁葉茂,景色如畫,美不勝收。
 此處的櫻桃特指櫻花樹,全世界最早的櫻花大道。
大道兩旁是寧人坊和明教坊,沿街店鋪林立,裡坊之間,各闢道路,與貫通各大城門的各十字街道交錯,井然有序。
黃麟按剛才入城時聽到的訊息,一路悠然的行至明教坊,在坊內一間車馬行僱了輛馬車,便沿著天街遊覽起洛陽風景。
天街的盡頭,是洛水北岸的皇城,以他的目力,遠遠能望到那邊巍峨的宮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