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聽故事聽得十分入神,待整個故事講完了,夫子便一字一句的講解短句的意思。

這樣的教學方式,充滿了趣味性,也讓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充滿了靈性。

孩子們用記憶法很容易就掌握了一篇文言文,過後再逐字逐句理解背誦,就能把一篇文章給吃下了。

陳二太太像馬叔明和馬季禮當初那般,用無比認真的眼神望著楊梅說:

“秀才娘,我兒紹揚當初若是能像善水村的孩子這麼幸福的讀書,想必今日也一定能考取功名,試著走一走仕途了!”

楊梅哈哈一笑,“二太太這話跟叔明和季禮兄弟倆說得倒是一模一樣!”

陳二太太赧然一笑,指著正在撿石頭的孩子問楊梅:“他們這是要做什麼?”

“下面一節課是美術課。

我購買了一些顏料,可以讓孩子們在紙上繪畫,也可以在石頭上。

吶,這個就是之前孩子們畫的。”楊梅順手從學堂院中的一角,拿起一個巴掌大小的鵝卵石遞給陳二太太看。

鵝卵石在善水村不常見,但楊梅的芥子空間裡有許多。

錦鯉小孫女說這些石頭可以拿出來用。

空間裡的東西,譬如靈泉、譬如石皿中的那些不同功能不同顏色的膏體,只要芥子空間不被摧毀,便可以源源不斷的供應。

楊梅特意在青山上扔了一些鵝卵石,讓孩子們去撿回來當成繪畫工具。

楊梅喜歡俄羅斯套娃,便用顏料在鵝卵石上畫了套娃的模樣。

此後,孩子們上美術課便學楊梅,自己挑選合適的石頭,在鵝卵石上塗塗畫畫。

“上美術課,不僅可以滿足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畫好後放在學堂裡,還能當裝飾品。”楊梅對陳二太太說。

陳二太太十分認同,拿著其中一塊鵝卵石把玩,心想著她若是還有個小孩兒,那定是要送到善水學堂來讀書的。

這學習氛圍,這寓教於樂的模式,實在是太好了!

“秀才娘,那兒是用來做什麼的?”陳二太太指著青山腳下不遠處的一塊棋盤格形狀的田地問道。

楊梅解釋道:“那是善水學堂特意開出來的一塊試驗田。

孩子們下午會下地體驗幹活種植的經驗,體驗一下勞作的辛苦。

同時,我們也會開農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對種植這方面感興趣的孩子,會著重往這方面培養......”

陳二太太感慨不已,和陳二老爺賴在善水村待了整整一天。

要不是陳二老爺催她,她都不想走了。

“二太太喜歡的話可以常來我們村子做客。

後面小婦人可能還有地方需要二太太的幫忙!”楊梅說道。

陳二太太拉著楊梅的手,十分熱情道:“你我既是朋友,就不必說這些外道的話。

有什麼是我能幫上忙的,你直言便是!”

楊梅聽她這樣說便也不客氣了,“我這兒缺一個會裁衣刺繡,精通針黹女紅的繡娘給女娃娃們做授業夫子。

不知道陳二太太可有合適的人選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