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春晚,程臣作為三上春晚的老人相比那些初來乍到的新人要澹定許多。

什麼大牌演員,什麼絕世歌姬,什麼流量小生,哥統統不在乎!

我自己就是!

進入春晚後臺,所有人都在緊張的做最後微調。

對於某些人而言,能登上春晚的舞臺是一輩子的光榮。

所以,從接到登上春晚舞臺的那天,他們就一直在高強度的排練。

為的就是這一刻!

……

除夕夜,八點整。

“中央電視臺。”

“中央電視臺。”

“觀眾朋友們,大家春節好。”

在一片金色海洋中,央視四大主持人隆重登場。

在很多觀眾的印象裡,春晚每年都是近乎程式化的流水線作業。

要有歌要有舞,要有相聲要有小品,要有戲曲要有流行音樂,要有雜技要有魔術。

從“全民聯歡”到“全民吐槽”,春晚這桌年夜飯已經做了二十多年。

似乎每個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春晚“選單”。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春晚。

春晚所承載的期望和被賦予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晚會本身。

因為它凝聚了華夏兒女親情與鄉愁的符號,更是衍化為國人的過年習俗,揮之不去。

這就像過年回家的車票、大年三十晚上的團圓飯一樣,一樣都不能少。

八點半左右,上一個節目結束後,程臣便開始登場。

只見他一襲米白色西裝緩緩登場: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

人群裡,敞著一扇門。

我迷朦的眼睛裡長存。

初見你藍色清晨……”

這首歌沒有高高低低的音量起伏,只有情緒緊張的不斷跌宕。

就像是在聽一個故事,故事情節與畫面都與你我的生活契合。

臺下的觀眾不時的隨著程臣的節奏,揮舞著手臂。

整個春晚的舞臺也隨著音樂的節奏變得明滅不定,頗有氛圍……

鄂省,荊市,曾離家。

曾離的父母都是普通職工,兩人很早就離異了。

曾離和妹妹都跟著母親生活,父親獨自過日子。

雖然收入一般,但是曾離的父親卻對女兒十分疼愛。

從小就把她送到少年宮學習才藝,讓曾離有了接觸藝術的機會。

所以她後來才能考入戲曲學校,又進入中戲學習。

“姐,你跟他熟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