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風雲商再有所反應,李自來便叩首說道:“若王上不進位稱帝,老臣今日便撞死在這大殿之上。”

雖然知道是演戲,但風雲商還是被李自來的話給嚇得倒吸一口涼氣,訥訥說道:“太尉,何至於此啊?”

百盟書

“王上勤政愛民,乃十七州百姓之福,若王上不進位稱帝,便是至十七州百姓於不顧。臣無言面見天下眾生,不若自裁謝罪。”

“臣等請王上進位,登基稱帝。”

面對群臣的再三請求,風雲商輕嘆一聲,“也罷,也罷,依眾卿意。”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風雲商回到臺階之上,聽著堂下的山呼聲,神情有些恍惚,抬手說道:“諸位愛卿,平身。”

“謝陛下。”

當日散朝之後,禮部便擬好了詔書,詔書採用量尺寬兩丈長的硬黃紙,邊上飾有仙紋,背部畫有:日、月、星辰、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fu)、黻(fu),這十一圖案,隱隱拱衛中央仙庭畫像。

“國體已定,天命攸歸,籲登大位,以定國基,合詞仰乞聖鑑,票匡國體,恭戴今雲舒王為雲舒國皇帝陛下,承仙建極,傳之於萬世......”

詔書末尾鈐風雲商的王爺玉璽,詔書整體被捲成四寸粗,三尺長,外用雲紋黃緞包裹,橫供於黃架之上。禮部與鴻臚寺官員於太和殿東側預設一張放詔書的黃案,並在丹陛正中設一張黃案。同時禮部於午門外設香亭,工部於皇宮正門處設金臺,並提前準備好雲紋托盤。

奉詔官與宣詔官穿戴整齊,恭候於金臺處,等候旨意。

詔書由風雲商親自頒發,朝堂各臣穿戴官府,在太和殿東側等候。此時詔書就放在太和殿的那張黃案之上,風雲商於黃案前三跪九叩以彰顯對仙庭的尊崇,而後由禮部尚書在太和殿外,用雲紋托盤承接詔書。

除禮部尚書外的文武官員,此刻全部跪在太和殿外,包括各州牧、郡守、統兵將軍,依照官銜高地排位,官銜越高,離太和殿便越近。

禮部尚書將詔書護送至太和殿外的仙鑾之上,文武百官起身,一同護送著詔書出太和門、午門、端門,一直到金臺上。沿途奏響依次丹陛大樂、中和韶樂、海晏河清。奉詔官行三跪九叩大禮,將詔書請於金臺之上,宣召官三跪九叩之後接過詔書。

文武百官以及一些耆老此刻在金臺前跪下,聽宣召官宣讀詔書,聽完詔書之後同時山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禮畢之後,詔書由禮部儲存,等到登基大典整個結束,崑崙山賜下象徵皇權的玉璽之後,加蓋寶印,抄錄之後傳遍全國。

次日,風雲商派遣禮部官員祭拜社稷廟和祖廟,風雲商身穿禮祭祀專用的禮服於皇宮之中邀相祭拜,接受姜如雪率領後宮諸宮女,太監的朝拜。本來應當是姜如雪以王后之尊率領其他嬪妃朝拜,只是風雲商沒有其他嬪妃,便將宮中的宮女和太監拉來湊數了。

次日,風雲商親率文武百官,前往位於九五之地的宗廟和祭壇,邀相祭拜仙庭眾仙。風雲商協王后姜如雪各持香三柱,風雲商在前,姜如雪在後,向祭壇拜下。

幾乎就在風雲商拜下的剎那間,雲舒都城上空出現奇景,萬般彩芒自四方彙集,最終一物: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壇下文武百官齊聲拜道:“國運天成,恭賀吾皇。”

群臣的聲音剛才落下,祭壇上方形成的國運發出一聲輕鳴,其聲如戛銅盤。群臣再次拜道:“國運傳聲,恭賀吾皇。”

風雲商的面上也有些許的喜色,得了崑崙建國准許,國運是肯定會形成的,但是顯形後能長達九丈有餘,還能發出輕鳴的,便寥寥無幾了。這彰顯著雲舒國內的人心所向,對於風雲商而言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依照慣例,國運成型之後,便會潛入祭壇之中,崑崙山得到感應便會將玉璽和鎮國寶物賜下,風雲商便是名正言順的雲舒皇帝了。只是,雲舒國剛剛形成的國運,卻遲遲不見潛入祭壇,細細看去,身軀扭動之間竟像是在抗拒著什麼一般。

段凌暗自搖頭嘆息一聲,起身緩步走入半空之中,猶如腳下有著看不見的階梯一般,託著他一直走到國運的身旁。伸手在國運的頭頂一扶,笑道:“何處來,何處去。”

國運再次輕鳴一聲,不知是不是錯覺,風雲商從這一聲輕鳴之中聽到些許的感激和解脫。不過此刻他已經顧不得想這些了,從國運不入祭壇的那一刻起,發生的事情便超出了他的認識,已然呆吶不知如何是好。

“陰溝裡的老鼠,膽敢壞我崑崙大事?”祭壇之中傳來一陣怒喝,段凌搖頭輕笑一聲,一指按下,天地色變,宛如這片天都塌陷了,隨著段凌的一指向祭壇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