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處和第三處遺址算是陰陽兩面。

千年以前,函夏國大隋與大唐兩大帝國交替,絕大多數人都知曉大隋有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位皇帝,卻少知隋煬帝的孫子楊侑還做了一年的皇帝,後世稱為隋恭帝。

細說緣由,這位名叫楊侑的少年說起來還是難得的帥才,自幼天資聰慧,氣度非凡,剛學會走路沒多久,就被封為陳王,後又封為代王,隋煬帝親征高句麗,就是讓他這位寶貝孫子坐鎮長安。

奈何皇帝三徵高句麗,外加修建大運河耗空了國力,公元六一六年七月,這位大隋天子第三次到達江都後,在各地豪閥的強大攻勢下,估摸著隋室江山大勢已去,在生活上也就更加荒淫起來,連他這位寶貝孫子也懶得理會了。

來年五月十五日,晉省太市的李淵坐不住了,起兵半年,十一月份就攻入隋都大興,也就是今天的長安西北,不過這位李家將軍又是顧忌面子的人,知道隋煬帝還在江都活著,大手一揮就將楊廣奉為了太上皇,擁立楊侑成了皇帝,甚至給楊侑取了個年號叫“義寧”。

義寧?

名義上的安寧,這事兒四百多年前的孟德先生門兒清。

李大將軍等啊等,等得都不耐煩了,隔了一年,隋煬帝才死於江都兵變,訊息傳來,李淵假惺惺忍了一個多月,就逼迫楊侑禪讓,自行當了皇帝,至於那位傀儡小皇帝,第二年就病死在了長安。

楊侑死時才十五歲,陵墓就是乾縣陽洪乳臺村向南四五百米的莊陵。

當然,說是病死可就有些儒雅了,長安宮城內李大將軍當上皇帝,能讓一個前朝的皇室成員在街上浪蕩?

不過話說回來,大隋帝國擺在歷史上的名分皇帝其實共有六位。

開國皇帝楊堅、二世楊廣不必多說,楊廣之孫楊侑好歹是在長安當的皇帝,雖說是傀儡,但好歹佔著長安這塊兒正統龍脈和風水寶地,自然也算。

另外三位皇帝中還有兩位傀儡皇帝,分別是隋秦王楊浩和隋越王楊侗,這二人最後被宇文化及和王世充所殺,要說皇帝的成分,比起楊侑就要差太多。

最後一位是隋世宗楊昭,這位其實算不上皇帝,因

(本章未完,請翻頁)

為他活著的時候,他的父皇隋煬帝活著,他死的時候,他的父親還活著,從沒坐過一天龍頭寶座。

這位生性謙和的皇太子為什麼在死後能當上皇帝,實則和他的兒子楊侑有些關係。

楊侑成為傀儡皇帝后,追諡他的父親為孝成皇帝,廟號世宗,不去判斷這是李大將軍給傀儡皇帝的優待還是楊侑自己為父親爭取的,怎麼看楊昭能在長安立下這個名分,都比楊浩和楊侗要強上一些。

再說莊陵怨氣,有兩種時間上的說法流傳於世。

一是說楊侑年幼時候深得爺爺隋煬帝器重,可看到爺爺在執政時候昏庸無道,荒淫無度,這位小皇孫明事理之後就越來越恨,甚至明知自己被李大將軍當成了傀儡皇帝,比起恨李淵,他還是要怨恨爺爺,這股恨意一直持續到這位小皇孫離世。

函夏人都有入土為安的說法,但也講究個入土前心安,這就好比李天文和閆家成那兩位玉品收藏家,雖說被趙倉明和背後的勢力利用了,可自己何嘗沒有與彼此化干戈為玉帛的心思?

楊侑帶著怨氣被李家下葬莊陵,傳聞江湖數十年沒有盜墓的野耗子,也對,這位小皇孫含怨下葬幾乎是路人皆知,野耗子也有野耗子不進怨陵、不惹晦氣的忌諱。

二是幾十年前,隋恭帝的封土墓西邊出現了明顯的盜洞,當地有老人曾說,盜洞出現後沒幾個月,陵墓附近就有一個瘋子一直神神叨叨地打轉,轉悠了好幾個月,最後不知死在了何處。

按照那位主編的說法,怨氣怨氣,有怨聚氣,聚而不散,破即染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