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曠世奇書(第1/2頁)
章節報錯
崇禎八年(1635)宋應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教授生員,是未入流的教職人員,相當於沒編制工作人員吧。
他在這邊一呆就是幾年,也沒啥事情,關鍵他所學的東西,這個時代幾乎所有學生都不喜歡。
所以宋應星沒事幹就搞研究,然後寫書, 一直寫到1636年十二月,影響後世,甚至可以說影響後世兩百年全世界各國的天工開物,終於寫完了。
天工開物共分上中下三卷18篇,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書名取自《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繫辭》“開物成務”,作者說是“蓋人巧造成異物也”(《五金》)。全書按“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為《乃粒》(穀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穀物加工)、《作鹹》(製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煅》、《燔石》(煤石燒製)、《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麴櫱》(酒麴)和《珠玉》等。
其中的《機械》篇詳細記述了包括立軸式風車、糖車、牛轉繩輪汲滷等農業機械工具,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這本書應該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全面的化學,物理,農學,匠藝等各科學說的著作。
歷史上,明年由他的好友涂紹煃出錢贊助他出版的天工開物。
涂紹煃是江西新建人,時任新建佈政公,因母親去世,丁憂在家。
崇禎九年十二月,宋應星完成天工開物,想出版又沒錢,心情不算好。
他思來想去,先決定把這套書,給自己的得意學生李長安看看學一學。
李長安是個少年,今年才十四歲。
崇禎八年宋應星在來分宜縣的路上,遇到劫匪,被李長安父親所救, 李的父親還重傷而亡,臨前死,託他照顧。
他便帶在身邊, 平時傳授學識, 教其學字,李長安學的很快,也很聽話,關鍵對他的各種雜學都感興趣。
而宋應星在教授生員時,座下學生無人喜歡聽這些課,都一心要讀聖賢書。
現在宋應星突然遇到一個喜歡這些雜學的,當然視入已出。
而且他知道,李長安全家從北方逃難而來,為了躲避戰亂,非常可憐,家中只有一個叔叔還活著,叔叔常年在外經商,去年過來看過李長安一趟,還給了宋應星二十兩銀子。
宋應星當他如兒子一般,一生所學傾囊相授。
這天宋應星迴家,難得在路上買了半斤酒,想回家和李長安喝兩杯,慶祝自己寫出天工開物。
剛到家門口,卻看到有人正在門外,手中還拎著幾本書和一袋糧米。
正是李長安的叔叔李超。
“李超。”宋應星喜道。
李超轉過頭,哈哈一笑:“宋先生,這麼巧,我也剛到。”
李超帶了十斤精米,兩斤豬肉,兩本書,都是宋應星喜歡和願意收的東西。
上次給他二十兩銀子,宋應星還推了半天,最後還是李超扔下後走的。
當晚三人弄點小酒,前面相談甚歡,說到後面,李超語氣突然一轉。
說,他已經找到地方,準備定居,要帶李長安走了。
宋應星頓時臉色大變,不敢相信。
他和李長安相處兩年,情如父子,更把一生所學相傳,視為自己唯一的傳人,沒想到突然要走了。
要知道他的雜學,在這個時代很不受待見,縣學生員無人願學。
只有李長安如此認真。
“這這這麼突然?”宋應星幾乎淚奔。
“長安也不願意,真不想,真不想離開先生。”李長安伏地大哭,淚如雨下。
宋應星哭著扶他起來,長安沒有親人,跟著唯一的親人也是理所當然,只是,這次分別,不知何時還能再見。
“叔叔,我想學先生的課,能不能讓我再學幾年,真不想離開啊。”李長安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