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八大皇商(第2/3頁)
章節報錯
城門被破,他們肯定擋不住丁毅的精銳兵馬。
“快,快,開啟城門。”姜瑄一看大事不妙,趕緊開城門。
他現在終於知道,沒有什麼事不是丁毅不敢幹的。
於是在五月七日,嚴雄佔陽和衛,這是個大堡,附近還有陽和口和虎峪口重要長城口。
他抓了姜瑄,從姜瑄三千兵馬中收編五百精壯為兵,其餘要麼留下囤田,要麼遣散。
嚴雄在陽和衛留下一千兵馬,五百新編精壯,兩千囤兵和家屬,加上原先一千多邊軍一起囤田。
這樣這邊有一千五百兵馬駐守,四千多人囤田。
兵力雖然比以前少,但更精銳,囤田能力更是成倍成倍的上升。
接著嚴雄繼續往天成衛,同樣收編,再留三百兵馬,加五百囤兵和家屬。
然後往西。
他用半個月時間,從東往西,走邊大同各邊堡,收編精壯數千,把五千兵馬和一萬囤兵全分佈下去。
第一年是為訓練收編精壯,第二年成形後,他的五千兵馬會回收四千,之後的防守,就有一千東江老兵,帶四千當地邊軍和軍戶。
到六月底,丁毅已經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傷亡,全面控制住大同鎮所有各堡,各衛所。
前後共收編八千精壯為戰兵,這樣丁毅在大同鎮,有了一萬八千步營,三千騎兵,三萬多囤兵。
另從代王府和衛所手上,得到糧田五十二萬畝,全部交由囤兵和逃難跟來的流民囤種。
囤兵稅三成,流民稅四成,並保證三年後各遞減一成,每戶有人當戰兵者,再減一成,從而鼓勵他們將來踴躍當戰兵。
至於再三年後,丁毅估計自己已統一全國,可以統一定稅,到時候再說。
而大同這邊的靠邊關的沙地較多,很適合種紅薯。
這裡種稻麥產量比較低,但種紅薯產量可能比登州還高。
丁毅開始大力推廣種植紅薯,現在也不怕被大明朝和滿清學去,因為這兩家也蹦嗒不了幾年。
大同府實際糧田在四百萬畝左右,需要照例先組織吏員再進行下一步重新量田等。
這些工作都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交由旅順來的文員陳明林組織。
搞定了軍事,丁毅開始搞民事、商事,一步步進而掌控全大同。
六月上旬,丁毅在大同成立礦科,稅事科,商業科等。
優先準備煤礦,鐵礦的事。
此時大同這裡沒什麼大鐵礦,只有靈丘等地有些小鐵礦,山西的幾大鐵礦都不在這裡,這邊盛產岩石礦,包括石灰岩。
但這會的大明朝基本只認石灰岩,像後世有用的火山岩,花崗岩,玄武岩等各種岩石在大同幾乎無人問津。
當然,當地很多墩堡,都會用到一些岩石,只是連工匠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丁毅靠撒石灰起家,石灰岩當然不會放過,其他岩石暫時也不打算碰。
除了石灰岩外,丁毅最看重的就是煤礦。
大同這裡有中國最大的煤礦,儲量大,可採煤層多,平均厚度30~40米。灰分低,硫、磷雜質少,發熱量高,且煤層穩定,易於開採。
山西冶鐵業發達,而用煤練鐵更是這邊的標配,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裡說過,當時明朝冶鐵,七成用煤炭,三成用木炭,並且鍊鋼最好是煤。
所以在遼,宋,元時,當地採煤業都很發達。
到了大同,丁毅算是老鼠掉了米缸裡,這裡的煤礦又多又好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