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被明軍一陣炮火覆蓋,傷亡慘重,多爾袞無奈下令部隊後撤60裡。

清兵又一次敗於洪承疇手下,這時明軍諸將連勝兩場後,都開始有點飄了。

由於明軍缺乏大規模的野戰突擊能力,或者說根本不敢趁勝追擊,清軍得以從容撤退,再次紮營固守,多爾袞向皇太極請求增援。

皇太極聽到訊息氣得流了鼻血。“上行急,鼻衄不止”,他怒火萬丈,率領所有餘下的軍隊,星夜兼程趕往乳峰山。

這樣,清軍當時總共有五萬老滿洲部隊,科爾沁為首的三萬東蒙古軍隊,還有兩萬漢軍,共計九萬人馬參戰。

清兵數量與明軍相比,並不落下風。除了兵力稍少,在戰鬥力和戰鬥經驗方面上,更是超出很多。

為了在火力上與明軍抗衡,清軍孔有德所部的精銳炮兵,兩千魯密銃兵全部帶上了,這也是幾乎是清兵全部的火器部隊,必竟他們大量的工匠已經被丁毅炸死,以後補允將變的極難。

經過丁毅細作的運作,清軍這兩年重點都在造銃上,火炮比較少,雖然在火炮數量上遠少於明軍,卻有26門紅夷大炮,還徵調了大量民夫運輸大炮和彈藥。

清軍的紅夷大炮不僅數量比明軍更多,質量也更好,關鍵是射程比較遠。

增援清軍趕到了乳峰山,皇太極一邊流鼻血,一邊觀察明軍防禦。發現明軍後衛不足,就下令紮營在松山和杏山之間,並且在王寶山、壯鎮臺、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向陰屯、灰窯山至南海口等處紮營。每個營地都深挖壕溝,斷絕交通要道,將明軍全部包圍了起來。

洪承疇看到八旗的陣勢後大驚失色,他知道一定要打破包圍圈,不然自己只有被困死在當地。鑑於明軍普遍守強攻弱的特點,他將主要進攻手段放在了炮兵身上。

8月20日,明清雙方開始了一場炮戰。

明軍這邊雖然有三千多門火炮,但是大部分射程很近,真正有遠端威脅的只有6門紅夷炮。

清軍情況恰恰相反,小型火炮少得可憐,卻有26門重型紅夷大炮。

等炮戰開始,明軍的炮兵陣地上,硝煙四起,震耳欲聾,炮聲隆隆,但幾千發炮彈,都落在清軍營地的前方,真正能打到清軍營地的,則只有6枚。加上炮手久疏戰陣,校準手法很差,沒有幾發能中命中目標。

徐敷奏當時就在現場,看到明軍幾千門炮齊響,聲勢逼人,最後只有六發打到清軍營地,差點吐血。

戰前,丁毅讓他出兵時,他也問丁毅,要不要帶炮,丁毅反問他,你自己看著辦吧。

徐敷奏思來想去,決定不帶。

因為明軍諸軍都帶了大量的炮,而且他感覺帶著炮,跑路不好跑,沒錯,徐敷奏根本不打算幫明軍好好打。

他現在已經是丁毅的人了,於是徐敷奏深思熟慮之後,決定不帶跑。

事實證明徐敷奏有先見之明,明軍一到大戰,必有人跑,帶了炮怎麼跑的掉?

徐敷奏選擇是對了,但這樣就害慘了明軍。

清軍這邊聲勢雖然不大,每次發射也只有26枚炮彈。但每一枚炮彈都能飛到明軍的陣地,技術有差距,結果自然不同。

明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本方紅夷炮也被擊毀了兩門。

此時清軍趁著明軍被牽制在松山,皇太極派出阿濟格帶奇兵突襲,拿下了附近的筆架山,奪取了明軍的糧草。

這下就搞笑了,清兵原本糧草都不多了,突然奪了明軍糧食,明軍反而沒糧食。

糧草失陷,明軍上下陷入恐慌,此時他們只剩下了三天的補給,“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

21日,洪承疇決定組織突圍回寧遠。

當天明軍主帥大帳內,諸將商議分兵突圍,由總兵王廷臣帶領左路明軍突圍,總兵馬科帶領右路明軍突圍,並讓薊鎮總兵徐敷奏領兵斷後,等到晚上7點左右,同奔寧遠。

得知訊息,明軍上下軍心立馬就不穩了。

徐敷奏聽的直搖頭,這還沒打幾場就開始跑了,還好沒帶炮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