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大旱不雨,飛蝗蔽天(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這樣的宣傳下,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外面非常混亂,而我們登萊一片平和。
連往日對收稅極為反感計程車紳讀書人們,也突然發現,原來在劉元和丁毅的治下,好像也不錯。
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丁毅估計著松錦大戰已經快要開始,且一打就是一年多,他當即下令,準備兵馬,稱勢撈點好處,同時捅滿清的屁鼓。
這次丁毅要借這個機會玩個大的,好好教訓一下皇太極。
自從當年北溝之戰打贏後,他們雙方的戰線,西部就維持在北溝城,和永寧一線,東部丁毅沒越過鹿島,朝鮮那邊保持在鐵山,連義州也沒佔。
而皇太極的兵力在西部是守著蓋州,然後在析木城,青臺峪,連山關等各堡都有少量守軍,主力都是在遼陽,海州一線。
從地圖上看,滿清是著重蓋州,海州,遼陽一線防守,另在原明軍各堡留守少量駐軍。
從北溝之戰到現在過了五六年,丁毅除了打過義州,其餘地方一動沒動皇太極。
這讓整個遼東都成為雙方的緩衝地帶,更從沒發生過戰鬥。
丁毅這次打算動員兩萬兵馬,從幾個方向一起進攻,打下蓋州,析木城,青臺峪,連山關等所有遼東軍堡,如果有機會,還要打耀州,海州,打進赫圖阿拉,佔有全部遼東。
因為他知道松錦之戰結束後,大明在山海關之外的地方除了寧遠盡喪,皇太極佔了一大塊地方,他自然就要佔皇太極一大塊地方,繼續保持給皇太極的壓力,逼著他再去打大明。
三月六日,丁毅召集諸將議事,決定了出兵方向和策略。
西路軍由丁毅自己指揮,率張經騎兵1營三千,馬躍步兵1營三千,許必成步兵3營三千,12營向懷來兩千,另帶輔兵兩千共計一萬三千人,從北溝城往北,直取蓋州。
南路軍由尚可喜指揮,率袁有才騎兵2營三千人,尚可喜本部三千,從登州抽來嚴雄三千人,另帶輔兵兩千,共一萬一千人,從白雲城往北,一路橫掃遼東各堡,最後到海州,打下海州之後,這邊看誰進度快,丁毅快就先過來和他集合,他要快就等於和丁毅的兵馬把蓋州包圍起來。
東路軍由肖永秋指揮,領7營肖永秋三千人,8營毛信三千人,陳有時21營三千人,陳陽騎兵三千人,輔兵兩千人,全軍一萬四千人,從鐵山出發,先攻鎮江,然後沿鎮江往上,清掃清兵所有墩堡,直接出發赫圖阿拉。
這邊一萬四千人,人人帶馬,全部騎兵,連輔兵也配有戰馬。
丁毅給他的任務是,打下赫圖阿拉後,回軍海州。
這樣蓋州,耀州,海州這三個連在一起的,都會被明軍打下來。
當時有軍將提議,為什麼不打遼陽。
丁毅說先留著,不能把皇太極逼太急。
把皇太極逼急了,這貨能和大明和談,反過來打他。
眾將覺的有道理。
此時動員近五萬大軍,三萬多戰馬,是丁毅歷史出動兵馬最多一次,東路軍人人配馬,另兩路軍有一半兵有馬。
整個旅順和都快速運轉起來,調配糧草,準備火藥,還要調動少量工匠和醫士隨行。
一直忙到六月份,終於準備出發。
但就在這時,山東突然暴發農民起義了。
原來在四月份時,大明終於迎來最可怕的事情。
四月時,魚米之鄉吳江一帶,雖然大旱不雨,飛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價每石銀四兩,流丐滿道,多枕藉死。民間以糟糧腐渣為珍味,或食樹屑榆皮。各處設廠施粥,吃者日數千萬,這種情況一直到八月才好轉,但當年秋收也無,百姓餓死無數。
接著到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大旱,蝗蟲起,
山東等省連歲告災,給事中左懋等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東昌,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
因農田欠收,瘟疫流行。加之官府橫徵暴斂,農民大飢,餓殍載道,屍體盈野,激起中原地區的農民蜂擁而起。
李青山因幫助饑民買糧而與屯糧不售的奸商發生衝突,失手將其賬房先生打死,迫於當時的社會形勢,李青山在壽張集聚眾數千人起義,自稱“渠魁”。起義後他不斷完善軍制,封東平秀才王鄰臣為軍師,技藝師艾雙雙為當家大元帥,根據地理位置分封十幾路元帥,整頓軍容,加強武訓,隊伍迅速發展到三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