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重現長平之戰(今天加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這樣還是不能讓大夥滿意,因為前期坑挖好後,後面都沒事幹,這麼多人圍在這裡,不是浪費兵力和體力嗎?
諸軍將紛紛向多爾袞抱怨。
於是,為保持休力,養精蓄銳,同時和各軍將拉好關係,多爾袞又下令把兵馬分成兩部,每月輪流來駐圍,並將包圍錦州的清兵後撤三十里駐營。
這下好了,祖大壽抓到機會,又偷偷運了一批糧進去,城中糧食更多,守兵士氣更盛。
皇太極很快也知道這件事,他勃然大怒,立刻派濟爾哈朗替換多爾袞。
濟爾哈朗到錦州後,馬上重新佈置,調動三萬大軍把錦州團團包圍,另六萬大軍準備繼續他們的老套路,圍點打援,同時一個個清除錦州外面明軍的據點,所的墩堡,全被攻破,徹底切斷了錦州與外圍的聯絡。
到十一月秋收時,更把明軍在錦州四周的糧田全部收割。
這件事祖大壽不知是故意還是疏忽了,就因為他們沒提前毀掉糧田,滿清在圍錦州的時候,還得到了一大批糧,省卻了部份後勤壓力,和原歷史上一模一樣。
接著濟爾哈朗和原歷史上同樣的打法,親自帶人,四面布營,深挖壕溝,圍困錦州周邊地區。每個營地之間,也挖出長壕隔斷,日夜巡邏。圍得水洩不通,史書稱“駐紮屯田,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
此時雙方這次對戰,和戰國時代長平之戰極為相似。
滿清相當於攻方秦國,祖大壽是守方趙國。
只要祖大壽堅守不出,守上三年,滿清可能無奈退兵。
滿清近九萬兵馬在現場,人和馬都要吃,後勤壓力極大,時間一長,吃飽都是個問題。
就看誰先頂不住後勤的壓力。
很快,錦州被圍的訊息也傳到了北京,而當時的京城中對增援錦州的意見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兵部尚書陳新甲認為應分兵三路:一路從塔山出發,攻擊清軍的西北面;一路從杏山出發,抄錦州攻擊清軍的北面;一路從松山出發,渡過小淩河,攻擊清軍的東面;明軍的主力則從松山出發攻擊清軍的南面。
而這個計劃的一切前提是速戰速決,從陳新甲計劃的出發點來看,這似乎挺符合當時搖搖欲墜的大明的基本情況,因為西北地區的農民軍運動已經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朝廷在兩面戰事的情況下是根本拿不出足夠的軍餉來給出關的明軍,而且此時的朝廷(包括崇禎本人太需要一場實實在在的勝利來緩和帝國的危機。
而身為遼東主帥‘督遼總督’洪承疇卻認為應用打持久戰的方法來應對,儘量避免與敵主力決戰或者輕易進攻,當讓祖大壽堅守,援軍步步為營,不輕易與敵軍接觸,用時間把圍城的清軍拖垮,然後迫其退兵。
但這種戰略思想的最大弊端就是“曠日持久,耗費錢糧”,日落西山的大明帝國已經再拿不出這樣一筆龐大的軍費來給洪承疇打所謂的持久戰了。
最終,一向急功近利的崇禎帝和歷史上的長平之戰一樣,放棄了洪承疇的廉頗式穩守戰術,選擇了陳新甲等人的速戰派的方案,並命令洪承疇立即出關解錦州之圍。
這樣最終的結果就是,千里送人頭還是小事,關鍵還送去了大量糧草和火器。
同樣是崇禎十三年六月,崇禎下令救援的命令到了洪承疇那。
薊遼總督洪承疇也沒辦法,當即調集各路兵馬到山海關,計有大同總兵王樸(大同鎮標+陽和督標)九千餘人,宣府總兵楊國柱/李輔明(宣府鎮標+懷來督標+柳溝鎮標)鎮八千餘人,昌平總兵唐通(昌平鎮標)六千餘人,援剿總兵白廣恩六千餘人,薊鎮總兵徐敷奏五千人,東協分練總兵官曹變蛟九千餘人,山海關總兵馬科一萬三千人,遼東分練總兵王廷臣(鎮標一萬人),遼東團練總兵吳三桂(寧遠機動兵力團練鎮標一萬人,遼東撫標三千人)。
全軍八萬人,號稱十三萬,另有四萬多頭騾馬帶著大量糧草和三千多門的各式火炮和充足的彈藥支援錦州。
但洪承疇知道清兵老一套的圍點打援,又吸取薩爾滸分兵四路的教訓,他沒有采用陳新甲兵分三路的策略,大軍整合一團,步步為營,而且走的很慢,從接到命令去解圍,到聚集兵馬,再走到百里外的松山,居然過了足足九個月。(原歷史他走了十個月)
一百里路用了九個月,事後按徐敷奏彙報給丁毅的話說,全軍爬都爬到錦州外面了。
當然,我們可以考慮,當時洪承疇也是想和皇太極耗,估計皇太極沒多少糧,所以走的比較慢,打算走上一年半載,耗走清兵。
只是他沒想到,清兵在秋收時,把錦州外圍明軍囤的田全給收了一波,又得到大量糧食,繼續圍著祖大壽。
祖大壽如果換成丁毅,早就把外圍的糧食自己一把火給燒的淨幹再說,那會留給清兵。
就這樣,在洪承疇帶著大軍來到松山時,已經是次年(崇禎十四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