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奸臣反賊的結果,就是活,並且活的滋潤。

這裡再說幾個邊緣小人物,三月松山被圍時,巡撫方一藻商議遣兵救援,諸將莫敢應,祖大壽跑一半都回來了,唯獨副將楊振自願領兵前往,至呂洪山遇到清軍埋伏,全軍覆沒。

楊振被俘,清軍押他去松山說降,他假意答應,走了一里多,楊振面南席地而坐,對隨從官員李祿說:“為我告城中人堅守,援軍即日至矣。”李祿到城下大聲喊楊振說的話語,城中守益堅。

隨即兩人皆被清軍殘忍殺死。

像查驗盧象升屍體的俞振龍,讓松山堅守的楊振、李祿,這些忠勇護國的明末軍人們,雖然都只是煌煌史冊裡的寥寥幾筆,卻都以一腔熱血,為覆滅前夜的大明朝,留下鏗鏘的註腳:王朝興衰,或許自有定數,但鐵骨錚錚的華夏男兒,永遠生生不息。

而這些事讓丁毅知道後,只有無盡的長嘆。

後世吳三桂、祖大壽之流留名史書,某度某科記載詳細一生,而這些為大明忠勇而死的勇士,又有多少記載。

不過金國鳳的死,很快引起了連鎖反應,也引出一件重要的事情,讓遠在東江的丁毅和他的三鎮都有了好處。

總督洪承疇上言:“國鳳素懷忠勇。前守松山,兵不滿三千,乃能力抗強敵,卒保孤城。非其才力優也,以事權專,號令一,而人心肅也。迨擢任大將,兵近萬人,反致隕命。非其才力短也,由營伍紛紜,號令難施,而人心不一也。乞自今設連營節制之法,凡遇警守城,及統兵出戰,惟總兵官令是聽。庶軍心齊肅,戰守有資,所繫於封疆甚大。”帝即允行之。

這段話大概的意思,以後不要把駐兵調來調去,四處調兵守一城,會讓人不聽指揮,比如徐敷奏調到薊鎮,當地有三萬薊鎮兵馬,很容易指揮不動。

另外又說,現在一個鎮,有鎮守,監軍,巡撫,兵備,到底聽誰的?應該在軍務上,全聽總兵的,這樣就不會不聽指揮了。

崇禎這次居然聽懂了,他很快下令,今後移鎮,帶所屬兵馬一動起,同時在次年三月,又下令撤回各鎮內臣(即總監,分守等)統統撤回。

這意味假設以後丁毅要調往某地,可以把所有兵馬都帶走。

以前一個總兵移鎮,朝廷只讓帶三五千兵馬,當然了,有人會多帶,但是朝廷只認這點人的餉銀,你帶多了,你自己養。

這件事讓丁毅和他的三鎮得到好處,更加強了三鎮的權力,王衛忠,沈世魁,徐敷奏三人在各鎮的權力更加的名正言順。

但這也同樣有崇禎的壞心思。

以後如果想把張經和徐威從旅順、皮島調走,可以讓他們把所有丁毅的精兵都帶走。

而以前大明朝只有東江鎮沒有監軍,鎮守,當年袁要給毛弄監軍,鎮守,毛不同意,所以袁更想殺他。

之後東江鎮就一直沒有監軍和鎮守太監,現在崇禎撤回監軍和鎮守,也極大的方便了丁毅三鎮。

可以說,金鳳國用全家的死,換來崇禎撤去監軍和鎮守太監。

這盧象升要是泉下有知,不知會鬱悶的吐血不,當日他就是被監軍高起潛坑死的。

崇禎要是早這麼幹,盧象升也不至於兵敗身死。

而現在這麼幹了,實則偏宜了丁毅這種兵馬眾多的總兵大將。

十月,丁毅從臨清回到登州,先後調拔資源支援天津沈世魁和薊鎮徐敷奏、臨清王衛忠三人的建設和囤田。

這三個鎮地形都比較好,即可以走陸路,又可以走水運,其中運往薊鎮和天津的船,從長生島和旅順過來,一天都不要,到臨清也只要兩天左右。

就是前期需要擴建港口,需要一點時間。

沒幾天路超也從靈山衛趕了過來,丁毅等到他了,召集文武開會。

又是一年總結時,登萊這邊,已經越來越好了。

開會之前,宋哲笑吟吟的遞給丁毅一堆書。

說都是從京城託人買來的,他知道丁大人喜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