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與民爭利(第2/3頁)
章節報錯
即墨營也在登萊境內,丁毅現在掌控全登萊,當然不想有這麼一股力量在自己之外。
之前丁毅召集登萊各地軍將來議事,已經順勢把即墨營給解決掉。
即墨營這時設守備一名,中軍千總一名,把總兩名,其中守備以上被丁毅遷到登州居住,千總和把總都撤職,即墨營左右兩營共一千八百人,被裁解近一半,得到青壯一千出頭。
可靈山衛已經不屬於即墨營管,是山東都司管轄。
這會劉元剛到濟南,並沒有完全控制山東三司。
所以丁毅只能靠自己先下手為強。
他在和劉元等一起向朝廷建議路超為靈山衛指揮使後,朝廷透過議案,但正式命令還沒下,京師裡已經有人快馬加鞭回來稟報。
六月時,路超帶著周有根34營的三千兵馬,從萊陽往南先到即墨。
周有根的兵馬過來接收了原即墨營,並留一百多人在這裡訓練即墨營的兵馬,事後會和其他兵馬重組新軍(就是後來的朱勝38營文登營)。
其餘的兵馬繼續往南,先駐守膠州。
路超到了之後,在膠州等了兩個多月,才等到朝廷任命。
這個月裡,在膠州當地官員的配合下,瞭解到靈山衛在冊軍戶是五千多人,有前、後、左三所,每所實際人數一千多人,實際擁有三千多軍戶,另靈山衛下面共有軍田十一萬八千畝。
現任指揮使叫方剛,去年剛剛上任,由沂州衛調至。
原指揮使調任沂州衛,兩人很有意思,他們在衛所的田地,也進行了互換。
就在路超等待朝廷命令,並暗中調查準備的時候,
丁毅的銀子正大把大把的花出去。
因為這次丁毅在任登萊總兵的機會,把登萊境內所有的營兵全部收編,步營總兵力達到一萬八,靈山衛軍戶在路超到任後,很快也會加入到收編中。
兵馬越多,花銷自然越多。
但以前登萊營兵核餉一萬八,朝廷一年發餉銀折糧在十萬石左右,另有鹽四十萬斤。
谷鯁
大概等於該發的六到七成。
這已經算是不錯了,要知道大明朝到了此時,很多地方的營兵都長時間沒餉糧,所以才會越來越多的官兵加入農民軍。
登萊的營兵能發,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這邊負責運送遼餉,二是經常入衛京師。
所以朝廷輕易不敢停他們的餉。
雖然丁毅有稅上交,但這邊關係到遼餉和入衛京師,估計至少這一年六七成還是能發的。
有了朝廷發的六七成,丁毅自己出的就少了。
他這邊餉銀都發,普通軍士每月就一兩銀,還在包他們吃,軍戶好點,每月五錢銀,沒有糧,因為他們囤田只要交兩成稅,餘下八成是自己的。
這樣丁毅算算,以後在登萊地區,僅一萬八千營兵,三千騎兵和八千軍戶(靈山衛這時還沒算進去),一年發餉需要四十萬兩銀,鹽就忽略不計,賣才幾千兩銀,丁毅自己產出成本更低。
再加上供營兵吃糧肉,折銀大概一年也需要五萬兩,衣甲裝備物資最少三十萬。(當然這塊是固定投入,一般第一年投入可以管幾年)。
還有營兵家屬和孩子的吃飯也要管,但家屬們可以幫丁毅幹活,這塊基本抵消掉。
比如家屬們雖然要供吃、發少量的銀,但她們也幫丁毅創造財富,縫製衣服,建造水渠、打掃衛生,曬海魚,養家禽等,大至能抵消掉。
所以第一年當登萊總兵,丁毅要僅兵馬支出這塊,達到近八十萬兩。
朝廷每年能給到十五萬左右,他自己要出六十五萬。
養了這很多兵,丁毅和部下們才知道養兵有多難。
難怪大明朝很多總兵出去,只帶兩千三千兵。
丁毅這邊才兩萬多人,就要花費六十多萬。
加上其他開支,引流災民,吏員工匠工資,囤田囤堡溝渠等各種建設,妥妥接近一百萬。
當然,其中衣甲裝備是第一年花費最多,明年開始必然要下降。
雖然看起來要花費百萬,但丁毅現在覺的沒什麼問題。
一是他登州收入也比較高,二是萊州的收入還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