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2/2頁)
章節報錯
皇太極這入關比原歷史上提前了一個月,同樣是拜丁毅所賜。
自從丁毅橫空出世,滿清在旅順一帶屢戰屢敗,大量土地被丁老鼠所佔,金復州先後被奪。
皇太極威嚴受到重挫不說,滿清國內也是一片不滿之聲。
特別在丁毅擊破義州,虜走上萬察哈爾部後,原本和他們鐵了心的蒙古人,也開始懷疑清國的實力。
為表現自己的大清國還是很強的,同時掠奪物資和糧食,彌補國內的損失,皇太極去年發動了徵朝戰役。
結果又被丁毅大敗,他更在漢城外選擇不戰而撤,美其名曰儲存實力,其實大夥都知道他怕輸給丁毅。
徵朝一戰的失敗,讓皇太極的聲望跌到頂點。
而此時大明朝國內農民軍越鬧越兇,各地糧食失收,欠收,無數土地無人耕種,糧價達到新高,滿清國內也有點承受不住。
為了解決糧食,轉移國內矛盾,並避開丁毅的兵鋒,皇太極決定再次入關。
所謂柿子還拿軟的捏,當今天下,還有誰比明軍更好打的?
皇太極去年打過朝鮮之後,覺的明軍連朝軍都不如。
因為急於搶明人的糧食,所以這次他們比原歷史上提前了一個月,七月份正好夏收沒多久,皇太極就迫不急待派兵入關。
因怕再次輸給丁毅,皇太極原本打算讓阿濟格統兵。
阿濟格當然也不願,便道,讓年輕人練練兵吧,我上次幹過了啊。
於是和原來一樣,最終派和碩睿親王多爾袞領軍。
滿清分兵兩路,7月28日嶽託和杜度領右翼軍20000餘人,從牆子嶺、黑峪關、古北口、將軍石分四路攻入,並斬殺明薊遼總督吳阿衡。
8月4日,多爾袞、豪格領左翼軍30000多人從青山關口以西“邊牆缺處毀牆而入”,兩軍在京郊通州會師。
大概知道明朝好欺負,清兵入關後,左翼兵馬分為八路,到處攻擊掠奪,“燕京迤西千里內六府俱已蹂躪”;右翼“從明燕京,西至山西界,南至山東濟南府”,清兵來去自如,簡直視若如無人之境地。
因為這次皇太極打算要多搶點,各路清兵在上千裡的明國境內四處縱橫,逗留時間比原歷史上還長。
8月2日,京師戒嚴,崇禎一面召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一面召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盧象升,帶宣府、大同、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京師。
又令天津登萊兵馬為右翼,山東總兵劉澤清遏其前鋒,為統一各路援軍,以盧象升督天下援軍,第三次賜尚方寶劍。
因為五月盧象升父親去世,他數次上書回家奔喪,都沒有得到批准,被令在職守喪。
這時接到皇帝聖旨:盧象升著加兵部尚書銜,照舊總督候代。
接到皇帝聖旨與尚方劍,盧象升感激涕零,披麻戴孝赤腳穿草鞋,走馬上任。抵達京郊後,向皇帝表示:“臣非軍旅才,愚心任事,誼不避難。但自臣父奄逝,長途慘傷,潰亂五官,非復昔時,兼以草土之身踞三軍上,豈惟觀瞻不聳,猶虞金鼓不靈。”
他特別指出,樞輔楊嗣昌、監軍太監高起潛,和他本人,都是服喪“奪情”之人,來指揮這場戰爭,太不吉利。尤其是他不能容忍的是,楊嗣昌、高起潛力主和議,而他是“寧捐軀斷脰”的。
原來在3月10日,楊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盜。
因為去年楊嗣昌乾的很好,熊文燦連張獻忠也招安了,全國農民軍進入低谷,明軍節節大勝,崇禎看到了平定天下的希望,所以他心中也想議和的。
關鍵是,楊嗣昌有番話說的很得他的心,攘外必先安內,先把內部解決了再說。
內部有啥問題啊?
除了農民軍,像祖大壽,丁毅這種軍頭都是大問題。
崇禎現在巴不得農民軍一解決後,先把這種大軍頭再解決掉。
於是,在5月3日時,崇禎帝在中極殿以“剿兵難撤、敵國生心”為主題策試大臣。
《明末之席捲天下》無錯章節將持續在書海閣更新,站內無任何廣告,還請大家收藏和推薦書海閣!
喜歡明末之席捲天下請大家收藏:(明末之席捲天下書海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