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自給自足(第2/2頁)
章節報錯
且大部份良田好地,都被丁毅佔了,那些人佔的也不會是什麼好地。
劉元最後和丁毅商量了下,這些災民也收留,也同樣登記註冊,加強管控,不必害怕他們是奸細,禁止他們入城府。
因為現在在登萊地區,你不走大路,基本無法到達登州等大城和縣府鄉鎮。
你就是奸細在窮鄉僻壤待著也沒啥用。
如今在丁毅引流的光環下,這邊每月都有數千流民和災民過來,登州港天天都有一船船的人往各處運。
登萊現在丁毅自己囤田三十二萬畝,分囤兵和流民,囤兵是兩萬多,有一萬多是以前最早的降兵,他們都在這裡幹了四五年,擁有各千戶所軍戶編制,每人都分到四五畝田。
另有六千多是後來從災民中選出來的精壯。
加上過來的流民災民囤田,各種稅都不相同。
這邊產量比大員和濟州都低,平均下來,大概畝稅三成左右,丁毅去年實收稅糧二十萬石。
這是他自己的田收的稅,另有登州一百六十二萬畝,按百姓糧田畝稅五升,士紳等畝徵三鬥,原本全府可徵糧三十四萬石。
但去年冬天嚴寒,百姓和士紳都有很多田地失收欠收,最後丁毅拿到手只有十二萬石,少了一半還多。
從今年開始,杜如海用旅順經驗,派人下去指導百姓如何讓作物度過嚴冬,降低損失。
所以去年登州這邊共收糧三十二萬石,比前年略少。
收入方面沒多少變化,加上商鋪收入、商品銷售收入、礦科收入,堵牌等,全年收入近四十萬兩,比前年多了點。
主要是今年夏糧欠收,百姓都要買糧,而杜如海賣了一批,略賺了點。
最終登州全年收入白銀四十萬,得糧二十五萬石。
但這邊開支同樣巨大,主要是軍費和人員開支。
丁毅各千戶所的囤兵目前是拿糧,不需要銀,經過四年多的分田,他們現在每年的糧可以多到賣銀。但他們的伙食費(糧是他們自己種的,主要是每幾天的肉食和魚肉等由丁毅出),還有他們的衣甲,兵器,這塊開支一年也近五萬兩。
這邊王衛忠和嚴雄兩營兵馬(6000人),楊鎮(2000人)一年支餉和各種軍械物資消耗近十四萬兩。
前年是六千兵馬花了二十萬,因為組建新營開始最費錢,需要配齊衣甲武器和火炮大車等。
登州所有吏員,包括工匠醫生和老師等,已經突破兩千人,一年開支十萬。(前年是五萬,現在工匠等越來越多,工資發的也越多)
每年引流災民的請人工資和粥米開支十萬兩左右。
現在囤堡基本建的差不多,但這一年在興建水利溝渠,保護農田和提升產量做準備,又花費五萬兩。
去年全年總開支是四十四萬兩。
這樣去年登州終於實現歷史性的盈利。
上次來時杜如海手上只有四十萬銀,準備好今年再虧空。
現在他收入暴增,又賣了餘糧,手上已經有銀七十萬兩
於是從崇禎六年開始到現在,經過四年努力後,杜如海目前在登州囤糧是保證每年三十萬石,另手上存銀是七十萬兩。
登州和濟州一樣,終於達到自給自足。
現在只有大員還是需要丁毅在貼錢,其他兩個基地,只要能抵抗住天災,肯定能保持年年都有盈利。
“這兩年收成都不好,糧食產量比較低,不然我們糧稅更高,銀子也會更多。”杜如海最後道。
丁毅想了想,笑道:“你們要謝謝紅薯和土豆,不然你們也囤不到這麼多糧。”
眾人莞爾。
的確,丁毅的紅薯和土豆還沒有在登萊大面積推廣,主要是在旅順和濟州推廣,就這樣也抵消了好多糧食產量,極大緩解了糧食減產產生的負面效應,這也使的杜如海有多餘的糧米去賣銀和囤糧。
丁毅認真想了想,輕輕用手敲著桌面:“今年開始,你們要做幾件事。”
眾將俱凝神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