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不講理的辦法(第2/3頁)
章節報錯
有人臉色更難看了,李自成進城,搶了他們的銀子,但沒搶他們的田,可現在,沒人敢出聲。
“當然本王也考慮過官員薪水太低的事情。”
“所以第二事,就是加薪,給全國官員、吏員和軍士加俸?,本王已經制定了一個標準,諸臣稍候,可以看下,再討論討論。”
丁毅的第二件事,就是收重稅,收田,加薪。
身為內閣重臣和六部大員,丁毅要他們做表率。
幾人當然很關心多少薪水。
呂大器更是直言:“加多少?”
看來他節儉慣了,也想知道有多少錢。
丁毅原本想吃過飯拿出來交流,看他們著急的模樣,馬上命曾柔把幾張表格拿了出來。
明朝的官員俸祿據說是歷史各朝最低的,特別與唐宋相比,簡直低的離譜。
唐朝時一品月俸八千,另有職田,一品為六十頃。又有世俸錢,一品為二百萬(二千貫)。
宋朝的俸祿比唐代則更高,拿有名的包青天包拯來算,他任開封府尹時,大概位於三品左右,年俸大概在一萬八千到兩萬貫之間,按現在來算,摺合大概人民幣一千八百萬左右,接近兩千萬。
包拯當年還有每年一百八十擔大米,一百八十擔麥。二百四十捆柴火和四百八十捆乾草、另有凌十匹,絹三十四、羅兩匹和綿一百匹。
朝廷還分了兩千畝田,種種加起來,妥妥的年過兩千萬。
而明代的正一品月俸僅有八十七石,與唐宋相比較,簡直連零頭都不及。因此《明史》中說:“自古官俸制薄,未有若此者。”
除了低俸祿外,明朝還有奇葩的官俸折色制,在一定程度上又減少了官員的收入待遇。
明代官員俸祿的發放,何時支付本色俸,何時支付折色俸,都是朝廷說了算,而從不考慮各級官吏的實際情況。而且折色的比例也是朝廷一言堂,具體是發什麼物品也是根據朝廷的現實需要釋出。
比如當時一二品官員工資種60%的米要折成白銀,而且是明初的固定價,而八品的官員只有20%的工資折成白銀。總的來說,官員的品階越高,摺合成白銀的比例就越高。
但是問題是,明朝初期的時候一兩銀子是可以買一石糧食的,但是到後面糧價就越來越高了,像現在到了明末,一石糧食要4到5兩銀子,相比明朝初期糧價翻了4、5倍,但是官員工資是沒變動的,朝廷折米換銀,還是按一石一兩換,所以官員們都哭窮,米不夠吃,錢不夠用,那錢不夠用怎麼辦?當然要想辦法撈錢啊。
老朱對貪官也算大手筆,動不動就殺,還剝皮什麼的,可這麼殺都沒有用,明朝的貪官還是數不勝數。
沒辦法,真的活不下去。
比如眼前的呂大器,好歹也是一品大員,歷史上死時,兩袖清風,銀子都沒留下一兩,還是王祥贊助,才把他埋掉。
正直的官員都這麼窮,好官當然少了。
丁毅結合唐朝和宋朝的情況,再考慮到將來的國家稅賦,決定大力提升官員和吏員,還有軍隊的工資。
原正一品官員年俸為1044石,現在一品官員提升為2000石,並且不折色,也沒有其他布絹等物,而且由官員自己選,你要糧食還是要銀子。
這就有了選擇餘地。
比如一石米價格在三兩白銀時,官員一家可以全要米,就算要全銀,是按現價一石米三兩算,可得6000兩銀。
而以前的明朝,朝廷折銀,還是按明初一石米一兩銀,甚至一兩銀兩石米等來折。
僅這步改革,讓所有官員都要歡呼雀躍,高呼鎮北王英明。
從一品官員年俸由888石,提升為1700石。
正二品由732石,提升為1500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