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沒一會,馬士英又道:“可臣認為,朝廷全部免費,這幾年或許不會有事,以後天下的百姓,都把孩子們送進來上學怎麼辦?如何養的起?”

現在丁毅計算的人數為每縣六百人而已。

但如果一直免費,將來會是六千人?那怎麼辦?

丁毅沉默了會,原本想著,幾百年的後世,一個縣也沒這麼多人啊。

但馬士英提的對,以後不能一直這麼幹下去,因為大家習慣之後,將來再收錢,就很容易鬧矛盾了。

“臣建議。”戶部陳有富道:“普通百姓的每年收少許錢,商戶和官吏士紳、工匠等有收入的,略多點。”

這話就拉仇恨了,現場很多人瞪過去,憑什麼呀。

丁毅也不拍板,坐看群臣們爭論。

大夥一番爭吵,吵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決定。

凡有公職的,包括朝廷各局的吏員啊,工匠啊,各種廠裡的人啊,每年交二兩銀。

也可以不交,比如你回家吃飯就行。

其餘的商人和普通百姓、其他職業的孩子,每年交五錢銀,或三鬥米。

家裡確實困難的,則免交。

至於困不困難,當然由各縣府自己確定。

於是,仁德三年,丁毅批准了大乾朝立國以來最大的一筆開支,全民教育補貼。

以後每年投入在教育上的開支,接近兩千萬兩。

第二天,丁毅和內閣商量後,再次修改新的法典內容。

用丁毅的話說,農業是基礎,是全國百姓生存的希望,而商業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

丁毅想源源不斷的收到商稅,必須要商品流動起來,讓商人流動起來。

丁毅決定讓大明原本的官方水驛道,可以免費提供給商用。

前面說過,大明的官方水驛道,四通八達,除了少數省份的一些特別偏遠的地方,水路都能通到。

以前只有勳貴和重要的商人,買通官方後可以利用。

要麼是交重稅,要麼買通稅吏。

丁毅現在只收商稅,水驛道免費使用。

但有一條,在戰爭和特殊時期,優先讓軍方物資透過。

丁毅更讓大乾海軍司令部總兵官鄭芝龍,加大海外與日本和朝鮮等地的貿易,讓源源不斷的海外商品進入大乾,流動在市場上,帶動大夥的消費。

總之用現代話來說,加大進口和出口,讓商業強力運轉起來,從而帶動全國商業的發展,為朝廷增加稅收。

此時明末剛結束沒幾年,說實話大部分普通百姓還沒什麼消費能力,能囤好田,能按時納糧稅已經算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