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攤丁入畝和降稅(第2/3頁)
章節報錯
而且丁毅在山東各省收時,比清朝還狠一點。
清朝十畝以下每丁(一個成年勞動力)每畝為兩分錢。
假設一家五口,有兩個成年勞動,大概是一畝四分錢,十畝為四錢。
四錢銀在明朝,那怕是一石一兩銀的低糧價時候,才不過四鬥糧。
而丁毅十畝以下收兩成糧,按一畝兩石產量計,十畝二十石,兩成就是四石糧。
所以丁毅的稅收表面上看是清朝攤丁入畝的十倍。但清朝的攤丁入畝是以‘丁’為基礎,丁毅是田為基礎,收稅主體不一樣。
比如清朝一家五口有兩個成年人十畝田,就是兩個丁,收稅按兩個丁乘十畝算,丁毅這邊,你一家五口只有十畝田,還是按十畝田算。
整體比較起來,肯定沒有十倍,當然,丁毅的稅的確比清朝時重了點,這也是他前期有大量糧食,支撐他席捲天下的根基。
而他收稅收糧和清朝收銀與是時代不同的原因,明末糧食奇缺,白銀也不流通,大量的白銀在富人的地下窯子裡藏著,所以丁毅收稅以糧為主。
現在天下平定,丁毅還收商稅,所以他決定改正稅率,降低百姓的壓力。
同樣是攤丁入畝,根據清朝時用‘丁’當收稅主體,全國統一標準,十畝以下,零點二成。
從兩成降到零點二成,降了足足十倍,這樣田少的百姓,稅率非常之低。
十畝到三十畝,每丁零點五成。
三十一畝到六十畝,每丁一成。
六十一畝到一百畝,每丁一點五成。
一百畝以上,每丁兩成。
一千畝以上,每丁三成。
另外,家中有人當兵者,免三年。
從清朝實際的統計情況來看,當時天下三十畝以下,約佔百分之八十,這部份是交稅主體。
看到這裡,陳有富率先提出異議:“皇上仁德,體涼百姓,但這樣稅收直接大降,比我們在山東濟州大員等地,少了足足十倍?”
“而皇上到處徵兵,增加吏員,全國要在一年內增上百萬的吏員,數十萬兵馬,這些稅糧夠用嗎?”
這是東江鎮所有官員擔心的事情。
丁毅大幅降稅是好意,但是收下的糧食會夠用嗎?
丁毅想了想,只能繼續用資料來說話:“按1502年明廷統計為835.7萬頃數,到現在為止,全國只有多不會少於這個數。”
“咱們進入京城後,已經在各地徵兵,囤田,統計糧田數。”
“沒收了所有皇室田莊,宗室田地,大量反抗的縉紳地主後,朕估計,到明年春天,全國的真實資料能出來,從目前匯總的資料來說,最少會有九百萬頃到一千萬頃之間。”
農業部尚書杜如海這時道:“除雲南,安南,廣西、貴州,還在統計中,目前匯總已經有九百一十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