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膛線和米涅彈(第2/2頁)
章節報錯
用一根比槍管內徑略紉的鋼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個槽,安裝一塊硬質合金鋼片,鋼片上有一條或二條凸出的有一定傾斜角的帶狀體,前端有利削部,並可調節凸起高度。在一條膛線位置上來回拉動數十次,就切副出一條陰膛線,然後調節位置再切刮下一條。這種方法切奇數或偶數的膛線一般用單刮刀,切偶數的膛線可以用雙向刮刀。也可以在相對的位置安裝單刮刀,雙刮刀或三副刀,一次切出2至6條膛線。
第二種是‘鉤刀拉削法’。
把鉤狀切刀安置在比槍膛直徑略細的鋼拉桿上,鉤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透過調節拉桿層部的螺絲來調節。每拉動透過槍管一次,拉桿移動幾微米,隨著槍管的勻速旋轉,拉削出一條有一定纏度的陰膛線,達到預定寬度後,再換位置拉第二條膛線。早期的線膛槍拉一條陰膛線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較好的槍拉削同樣的陰膛線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數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細,越精密。
早期美洲殖民者製造膛線就採用了鉤刀拉削法,其採用的工具是很簡單的手動木質機械,殖民者自己就能製造。
但這兩種的效率都比較低,且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者。
第二種在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爭搶美州殖民時,就已經有人在用,主要造的線膛槍,和歐洲這會的簧輪槍一樣,都是貴族的玩具,打野用的。
想在丁毅數以十萬計的部隊中推行這樣的線膛槍,僅劃膛線能把他們所有的工匠給累死。
趙大山當然看到了憋端,當時丁毅已經在大同,趙大山決定,把所有參與的歐洲工匠,送到了旅順。
李忠義這邊的漢人工匠和他們歐洲工匠一起研究破解這個難題。
漢人工匠們缺少的就是經驗和見識。
在看到了如何劃出膛線後,旅順的工匠們和史維格等一起研究。
終於,在今年初,發明了‘組合環形刀拉削法’。
所謂‘組合環形刀拉削法’,就是在一根拉桿上固定25至30個硬質合金鋼環,每個鋼環之間的距離相等,每個鋼環上加工有與陰膛線數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每把切刀可循其纏角與下一個環上的切刀相連,從頭連到尾部即可視為一條螺形線。
每一個環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於前一個環,形成一組系列切刀,所開的槽具有穩定的寬度,深度和間隔,這種組合環形拉削刀透過槍膛—次.則可切削出全部的陰膛線,縮短工作時間,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當然,還有更先進的‘頂錐(或膛線衝子)擠je法’‘冷精鍛法’現在這個時代都無法實現。
目前來看,旅順發明的‘組合環形刀拉削法’,拉一次就能切出全部的陰膛線,效率遠遠超過前兩種,已經可以批次使用在丁毅的幾十萬大軍上面。
而史維格很快就看到了線膛槍的弊端,裝彈太慢,不能批次裝備。
他提醒歡天喜地的丁毅,王爺的燧發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可以打出四排輪射。
但是用了線膛後,軍士們裝彈就要裝好一會,同樣的時間,線膛槍只能打出兩輪,甚至一輪。
所以他建議,丁毅暫時還是先不要全面裝配。
丁毅哈哈大笑,拍拍他的肩膀:“史維格你說的很有道理,‘組合環形刀拉削法’也很好,要賞,重賞。”
他當場下令,給參與‘組合環形刀拉削法’發明的工匠們,每人三百兩銀子,史維格一千兩銀子。
眾工匠欣喜若狂,紛紛拜謝王爺。
史維格卻不是很高興,他雖然是為了銀子來東方,但更想證明自己的實力。
“再給我點時間,我想只有改良彈丸,才能提升射擊速度。”
丁毅笑道:“拿筆來,本王已經有個想法了。”
眾人大驚,李忠義趕緊叫人拿筆和紙。
又是我裝逼的時候,丁毅喜不自勝,畫個米涅彈。
米涅彈是比口徑略小的圓柱形鉛製槍彈,單體周圍有螺紋貼合膛線,同時一般彈頭低端有軟木,軟木收到燃燒的火藥衝擊升溫便會膨脹增加氣密性,因為彈頭比口徑小所以很容易裝填,加上同螺紋和軟木塞增加了氣密性因此初速穩定,同時圓柱體加貼合槍膛的設計也讓它更加精準,同時空心鉛彈在擊中目標後會瞬間產生形變破碎,對軟目標後效非常可怕,米涅彈的出現也讓前膛槍進入了線膛槍時代,但是此時的槍還是採用燧石燧發原理,要想更一步,還得有新的劃時代零件出來。
丁毅先把米涅彈畫出,再向工匠們解釋一番。
參與膛線研發的工匠們,紛紛恍然大悟。
這玩意,普通人可能看不懂,他們這些參與的工匠,一聽就明白了原理。
------題外話------
明天打滿清,丁老鼠要當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