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無奈,於六月決定,發兵安南。

但其實在五月份時,李定國在欽州斬旗祭血,痛斥了安南的不仁義,舉兵三萬,號稱二十萬,以正義之師的名份,在數千船隻的幫助下,浩浩蕩蕩,從海上出發。

崇禎十八年(1645)五月。

大員新任總督許爾顯正站在碼頭一座城堡上,用望遠鏡眺望遠處。

趙大山被抽去打雲南,許爾顯現在為大員總督,仇震泰駐守呂宋。

常年居於海外,許爾顯也習慣了現在的生活。

去年丁毅派人問他,要不要調他回大明,任駐鎮總兵,許爾顯想了想,還是決定留在大員。

他大員有三個妻子,一個漢人,一個大員的番人,還在呂宋又娶了個葡萄牙人。

但丁毅也對他道,以後不管在那,海外的,五年必換,大明境內四年要換。

許爾顯還是挺高興的,至少還能再呆五年。

喜歡呆在大員,是因為許爾顯親眼看著大員一步步壯大,越來越強。

他記得很清楚,剛和丁大人到大員時,這邊人員不到兩萬,地盤不如一個縣。

而如今?

許爾顯慢慢轉身,把望遠鏡從海上緩緩移向大員內部。

只見海面上川流不息,遮天敝日的船隻正在進出大員三個巷口。

因為大員現在越漸發達,來往的船隻太多,已經從以前兩個港口又新建了一個。

最近更因要調動船隻和兵員物資進攻呂宋,大員這邊船隻如雲,漫無邊際,有些船在海邊要排隊半個時辰才能慢慢靠近。

大員島內更是人口密集,僅目前許爾顯控制的地盤,大概有一百萬人口。

當年丁毅離開大員時,離現在已經有五六年,中間再也沒有來過。

當時大員人口才二十多萬,控制的地盤佔四分之一左右。

之後趙大山步步進逼,逐步攻佔,經歷五六年後,終於在今年一月,徹底攻佔了全大員所有地方。

現在除少數生番逃進一些難以深入的深山,繼續負隅頑抗,整個大員基本被明軍佔領。

大員四大平原盡在許爾顯手上。

許爾顯根據丁毅的政策,把番族遷移到平原,分田囤田,分組、村、鎮等編戶,加上這數年的不停移民,以及自身的生育發展。

目前大員漢人達到六十多萬,蒙古和女真大概在六萬多,原居民(即生番和熟番,現在許爾顯他們叫原居民,不準公開叫番族,以拉籠他們)大概三十萬,還有近萬歐洲人也在大員。

整個大員人口已經破百萬,並新建了員北城(臺\北所在地)、基籠城,南中城,三個新城,俱是可以容納十幾萬人的大城市,目前還都沒有完工。

大員發展迅速,可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絕對是許爾顯引以為榮,甚至願意在此奮鬥一生的地方。

“大人,山東的船來了。”新任命的大員臺南總兵郭破石這時低聲向許爾顯道。

另一側的是南中總兵陳之慕,趕緊指向遠方:“長生級,像是新的。”

許爾顯轉過望遠鏡,仔細看了下,遠處一艘新的旅順級三級戰列艦,艦身上有編號008。

現在丁毅的水師裡,長生級、濟州級、大員級三種級別,都是三級戰列艦。

分別代表了旅順造,濟州造,大員造。

但三種三級戰列艦,又各有不同。

前期其實都是一樣的,也都叫長生級,但在崇禎十六年後開始改變,現在的製造標準已經不一樣。

長生級減少了炮的數量,增加了船甲厚度,增加了人口載重量。

新的長生級三級戰列艦,把火炮從48門,改成36門,但全部都是42磅的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