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6磅野戰炮(第2/2頁)
章節報錯
丁毅一個局是六門炮,大概五六十個炮兵,每六人才能抬起一門12磅炮,近距離移動時,四人可以勉強抬起來。
比如換個位置,移動短距離,四個人也能勉強抬起來。
但要長途移動,搬十幾米以上,必須六人,或四個力氣極大的人,就這樣,六個人抬動後,也走不遠,十幾二十米後,必然要休息輪換,丁毅炮兵數量有限,還要帶炮彈火藥,沒有足夠的人輪換,就影響火炮的機動力。
所以在複雜和不熟悉的地形,失去馬車的拖拽,丁毅的野戰炮機動效能還是不夠。
這還是他的12磅炮採用的短管,比歐州同型別的加農炮輕了很多的條件下。
為了提升機動力,更好的在野戰中發揮作用,丁毅從日本回來後,要求匠作局先造一批6磅長管野戰炮試試。
說是長管,其次也就是比原來的稍微長了一點點,主要是為了提升射程。
李忠義向大家展示了新造的6磅野戰炮。
6磅野戰炮換算成現在口徑,大概是99mm(毫米。
因為這是早期的實心鐵球炮彈,不是後期6磅(57mm)子彈頭炮彈。
炮管長一米七,炮重180斤,上面兩翼裝有四個把手,四個人能很輕鬆的抬起來,跑個五十米是沒什麼問題。
而且就算只有兩個人,只要有點力氣,兩人也能抬起來。
這樣6磅炮機動能力大大提高,在複雜的地形中,也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西勞經和趙大山兩人還專門抬起來一尊炮試了試,感覺機動性遠遠超過12磅炮。
但明顯這6磅炮的威力肯定是不如12磅炮。
用丁毅話來說,威力不夠,就數量來湊,等以後炮兵多了,每局配12門炮,和現在每局6門炮相比,殺傷力只會高不會低。
這幾個月匠作局只造了36門6磅炮,丁毅打算全部帶去朝鮮,必竟那邊山地也比較多,很可能會打山地戰,太大的炮移動會不方便。
東江鎮全員備戰,前後準備了大半個月,終於在四月初時,出征朝鮮。
這次打朝鮮,丁毅動員的兵馬也比較多。
因為他記得原史上,後金打服朝鮮就用了三萬多。
丁毅當然不可能派這麼多兵去,但他有後金沒有優勢,而且不需要征服朝鮮,只要逼和朝鮮,佔有濟州島就能達到戰略目的。
那怕朝鮮不同意,他轉頭再攻濟州島也行。
四月初,旅順水師1,2、3營八十四艘船雲集在旅順口。
另抽步兵1營馬躍1000人,三個局,由1營千總常建剛帶隊。(當年訓練司第一批畢業總旗)。
抽12營向懷來守長生島兩千人,由向懷來帶隊。
抽16營許必成部一千人,千總何小車帶隊。
肖永秋7營三千人。
沈世魁部4000人。
張經騎兵一營1千人。
加水師西勞經3營三千人,水師阮思青1營一千人。
全軍水陸大兵共16000人,比打日本時出兵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