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密銃的槍機只有七個零件,燧發槍的槍機是九個零件,而簧輪槍的槍機是二十一個零件,這也是為什麼簧輪槍這麼難造,又貴的原因之一。

簧輪槍零件多,而且精度要求高,丁毅這邊就是精度不達標,所以連打到十槍就要換。

丁毅很快來到匠作局做簧輪槍的車間,這邊新建了一個小的鐵爐,另在建一個大的鐵爐,邊上還有地方正在拓展,為以後增產為準備。

李忠義拿過一件零件給丁毅看,這是他們前期工匠們用手工按著歐州的原型做出來的,這是精度最高的一批零件,有一小半用了精鋼,一大半用了黃銅。

若是用這樣的零件組裝一把簧輪槍,連打三十槍都可以。

但你這樣幹,全島工匠啥事不幹,就造簧輪槍吧。

“按大人的流水線來說,假設二十一人分別造二十一個零件。”

“每人每天能打造三到五個。”

“但要用掉二十一個工匠好手。”

以前魯密銃和燧發槍十六個零件加起來,都不如這邊用工匠多。

丁毅現在工匠和工人加起來有六千人,但真正能獨擋一面,獨自做出這種精巧零件的,肯定不到五百,何況匠作局各個部門都要工匠,不是隻做簧輪槍的。

全手工打造,將極大影響丁毅其他東西的打造,是極不現實的,也很消耗人力。

因此他們現在用了灌模法(又或者叫範模法),建模來做。

他們把簧輪槍的零件分兩批,一批是純手工,都是比較簡單的或者不需要灌模法做的零件,像:藥鍋蓋,燧石夾,鍋蓋槓桿,主彈簧片,鍋蓋簧片等,共九個。

李忠義安排了二十七個工匠,每三人做一樣,要求大小全部一樣,因為難易程度不同,平均下來每個月能做200套左右。

另外比較複雜的,或者說適合灌模法的零件:磨輪,傳動煉,轉柄,鉤杆,扳機等十幾個,採用了灌模法。

所謂的灌模法,先手工做出零件,然後用兩塊粘土當凹模和凸模,把零件輕輕一夾,開啟後,中間即有模型,拿出零件,澆灌銅水。

李忠義這邊做了一個模型給丁毅試看。

他們用的是鉤杆,預先用手工做了二十個鉤杆且全部都是木製。

桌面上有兩大塊粘土,被弄的很平整。

二十鉤杆一個個放到粘土上,嵌進一半後,在粘土的一面上刷了層石灰,再用另一半粘土覆蓋上,輕輕壓了下後,烘乾。

再小心分開,拿出零件,兩邊變乾的土中,已經有鉤杆的模型形成。

此時再合在一起,拿刀,將尾部一刀切下,正好切到鉤杆處,露出口,再往裡澆灌銅水。

一下子灌出二十個鉤杆。

接著粘土打溼,稍微揉擠,又能再用。

粗製濫造啊,丁毅一看這做出來的質量,真是一踏糊塗,剛出爐的鉤杆並不標準,還要手工打磨,關鍵前期那粘土很容易變形,所以做出來的鉤杆標準各不相同,難怪打十槍就要換了。

這質量確實差,雖然效率比較高。

丁毅看的直擾頭:“沒有別的東西當模具?”

他記得石膏可以用,冷卻後就不會變形,還能一直用,質量肯定比這強多了:“有石膏嗎?”

大夥面面相覷,似乎不知道這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