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木製引信炸彈(第2/2頁)
章節報錯
為了試驗炮彈外表的鐵皮厚度,火炮打試射了上百炮,炸了三門炮,最後炮彈鐵皮薄度定為大概現代二毫米左右為最適合。
太厚了,爆炸開後,沒什麼威力,太薄了,還沒出膛可能先炸。
木管引信基本構造:木管的兩頭都是木頭,中間一大段是空心的,裡面放上燃燒速度很穩定的藥埝。
《原歷史上的木管引信炮彈,會在木管上面提前標好刻度,在發射時炮兵會根據距離的遠近估算炮彈飛行的時間,然後在對應刻度上挖出一個孔(能夠接觸炮彈內部的火藥),再然後把木管引信插入炮彈內。
木管上面的刻度是根據炮彈發射距離來標刻的,都是經過大量實驗匯總計算出來的。打個比方:燃燒一根香的時間內,你能跑十公里;那麼炮彈要飛五公里,就用半根香;2.5公里就是四分之段香,就這樣提前在木管上標好刻度,所以能控制炮彈在設定的距離中及時爆炸。》
但現在丁毅不懂這個,工匠們更不知道,所以他們的炮彈沒有刻度標記。
至於炮彈下面有木頭,開始工匠們都很奇怪,也沒打算裝,結果發現,這樣打出去的炮很不準(打不準,因為重心不同了,他不是原本圓滾滾的炮彈,上面有露出多餘的部分,影響重心。)
射程也很近,(射程近是因為這空心炮彈的厚很薄,承受不住大量發射藥爆燃後的壓力,所以開花彈需要用低膛壓的火炮,那自然打的近)。
聽到這裡,丁毅恍然大悟,炮彈下面有木頭,這不就是和現代炮彈一樣的形狀,也是將來進一步炮彈的發展方向。
王又安他們透過幾個月的試驗,一步步改近,按丁毅所說以圓柱體木託托住炮彈,這樣就可以用圓柱體代替炮彈,承受大量發射藥爆燃後的壓力。
而且“木託炮彈”發射出去後,前頭重後頭輕,類似於羽毛球,使得彈道更加精確,重心很穩,射程居然還更遠了。
並且在在發射木託“炮彈”時,不用提前點燃炮彈,直接點燃火炮發射藥的引信就行,發射藥爆燃後一部分會從炮彈和炮管之間的縫隙噴出來直接引燃“炮彈”的引信,然後發射出去。
丁毅聽完後狂喜,歷史上原本十八世紀才出現的木製引信爆炸炸彈,提前在他的工匠手上產生了。
這種會爆炸的炸彈,眼下因為火炸和火炮技術的原因,對步兵的傷害還不算太大,不像後世一炮下去,可以炸幾十平方。
但他運用在戰船上,打到木製的戰船,那傷害肯定比較大。
“但是,丁大人。”王又安這時又道:“現在還有一個技術沒攻破,就是爆炸率比較低,且不能準確計算時間爆炸。”
時間不能控制,是因為丁毅和工匠們都沒想到刻度的問題。
而爆炸率低,主要還是炮彈外殼不夠完整,以現在的技術是用兩個半球合併而成,打到目標後,容易瞬息裂開,那下面可能就無法爆炸,或爆炸效果比較差。
用工匠們的話來說,這炮彈眼下是看臉的。
匠作局製成之後,對各種目標打了五十發,結果爆炸率在十發左右,大概是五分之一。
而且為了保證打中目標後再爆,而不是提前在半空爆,所以引信都特別長,通常是打中目標後,要等一會,和手雷似的,才會爆炸。
要是打近了,有時能等五六秒,甚至十幾秒才會爆。
眼下他們沒有想到刻度問題,所以延遲爆炸是暫時沒法克服。
下一步就是改進炮彈外殼,最好是通體圓形,不是拼接,然後把火藥注入進去。
但沒有鐵釘等物,而且注入的火藥肯定達不到拼接的效果理想。
丁毅喜道:“沒事沒事,你們慢慢研究,趕緊先生產一些這種炮彈,嗯。”
他想了想,最終決定,這炮彈眼下不能露出去,以後金的匠作局規模,讓他們學到,可不得了。
這炮彈他準備用在戰船上先,陸戰的話,等炮彈爆炸成功率再高點,能控制爆炸時間,落地就炸,才能運用。
他示意匠作局可以按丁毅水師火炮口徑來製作相關炮彈,但不外瀉,先儲存一批,不能瀉露。
所有人都點頭稱是。
而且丁毅如果用來打船,可以不需要鐵釘,只要火藥和火油。
眾人一一答應。
就在丁毅和匠作局討論這件事時,朝庭的聖旨突然到了旅順。
急調旅順兵馬四千皮島兵馬四千,去登州和遼東軍等部一起剿滅叛軍。
這次丁毅沒有猶豫,等了很久,終於等到現在。
旅順軍從今天起,正式要跨出旅順,走向大明的其他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