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皇太極的謀劃(第1/2頁)
章節報錯
時間倒回去在五月。
崇禎三年五月,孫承宗令東西各營一起進兵。明將張春、祖大壽等攻打灤州,坐鎮永平的阿敏和碩託聞訊,卻只派巴都禮一人率兵數百前去支援。
灤州守將納穆泰在明兵紅夷大炮的攻擊下不支,只得棄城逃奔永平,半途又遭伏擊,死傷四百餘人,幾乎全軍被殲。
得知納穆泰慘敗,阿敏不接受碩託的勸說,自作主張,將明朝巡撫白養粹、知府張養初等歸降漢官全部殺死,並屠盡城中明人百姓,收沒所有財帛,乘夜拋棄永平經冷口出塞,至此,後金兵所佔的關內四城全部失守,這就是歷史上的“永平之戰”。
永平之戰的失敗,極大地震動了皇太極。
本來,損兵失地乃是兵家常事,明金兩家交仗,後金勝多負少,但這次使皇太極震涼的是,軍中號令不一,諸親王意行事,諸王貝勒們不知百姓人口對一個興起的帝國有多麼重要,已發展到嚴重危害國事的地步。
范文程曾親身經歷永平之戰的全過程,他在一次建言中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後,即說:“囊者棄遵化,屠永平,兩次深人而復返,必以我為無大志,惟金帛子女是圖,固懷疑貳,蓋有之矣。今當嚴申紀律,毫無犯,復宜諭以昔日不守內陸之由,及今進取中原之意,而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賢能,恤無告,風聲盒然,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
崇禎三年(天聰四年)六月四日,阿敏大軍終於回到盛京,但皇太極只令軍士入城,不讓諸貝勒和大臣入城。
六月五日,皇太極派人責問阿敏撤軍的原因:“灤州城失陷了,灤州守城大臣把人馬全帶回來了嗎?駐守永平的阿敏和碩託等將領是跟明軍作戰以後才丟的城嗎?你們和明軍野戰了嗎?沒向明軍發過一箭,也沒派人斷後,卻把財物甚至瘸腿的女人都帶了回來,難道是認為我們計程車兵卑賤才丟棄他們嗎?”
皇太極命令將這次出征的總兵以下、備禦以上的將領全都綁進盛京,還召集了陣亡將士的家屬參加,他邊傷心落淚,邊唸叨這些人的罪過。
三日後,皇太極在大殿上,公佈阿敏罪狀:背恩、專斷異志、暴慢、私交外國、違法、違法異志、異志、怠慢、膺越、殘傷、墮壞國是、離間、專患、失守無狀。具體分析這些罪狀可以看除了此次棄四城之外,還有心懷異志、當年在朝鮮謀求自立等等十六條罪狀。
廷議阿敏死罪,皇太極改為幽禁,僅留莊六所、園二所、奴僕二十,其餘財產歸濟爾哈朗。將其幽禁。
皇太極即汗位後,與阿敏、代善、莽古爾泰共同執掌朝政,被稱為“四大貝勒”。可在處理軍務時,皇太極處於“說了不算”的尷尬地位。
隨著後金政權的日益鞏固,他正好借這次永平屠城事件首先除掉了最有實力的阿敏。
除掉阿敏後,皇太極招來阿濟格。
詢問上次金州失守之事。
“我上次聽聞,旅順明人守將丁毅說願降,但是他要當額附,還要我把女兒嫁給他,再給他牛羊一萬頭,兵器甲衣三千,銀兩二十萬,他將舉旅順兵馬,一起歸降。”
阿濟格心想,這是我瞎說的,但眼下當然不能否認,他大聲道:“明人無恥,言而無信,都是那劉興祚一般的德性,大汗千萬不要相信,當發兵,打破旅順,取他狗命。”
皇太極點頭:“之前我沒動他,是因為劉興治答應幫我除掉他。”
“沒想到,劉興治失敗了,反被這丁毅殺死在皮島。”
“這個丁毅,的確是明軍的良將。”
“。。”阿濟格一時不知怎麼說。
“依你看,要打破旅順,需要多少兵馬?”
阿濟格想了想:“最少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