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島後就迎面看到巷子,沒錯,這裡一上島,左右都是山林,中間修了一條巷子。

誰要上來進攻,就算攻破炮臺,上來後就直接進入巷戰。

徐威看過後曾說,這裡放兩百兵馬,兩千人都攻不下來。

巷子都是工人用大塊的山石堆徹而成,寬八米,高也有八米,最上面全是堆著石頭,一旦有人進攻,可以把石頭推倒,立馬能堵住這巷子,或讓這巷子變的更窄。

中間路很平整,兩側鋪石板,如果重炮造好了,可以用車推出來,非常省力。

經過三百多米彎彎扭扭的巷子後,就進入島中間,眼前也霍然開朗。

最中間有幾百畝良田,眼下已是種了小麥,平時田邊放養著一些雞,眼下天冷,雞都在窩裡沒出來。

島上加守軍,工匠學徒家屬,超過千人,基本能靠種地,自給自足,旅順偶而運點生活物資過來。

剛到島中心,轟,就聽到一聲炮響。

丁毅臉上露出喜色。

炮場在島的最南邊,主要為了距離近,方便運輸。

這邊原是兩座低山夾著一片樹林,眼下樹林已經全部被砍了,變成了炭。

地面也很平整,靠北的山用來作靶場。

南邊是炮廠,目前工匠二十多人。

主要是葡萄牙人魯末略和王又安在負責。

魯末略和西勞經是同學,一起看過鑄炮,而且見過歐州各種火炮,理論水平高,王又安在工部鑄過炮,跟過趙士禎,經驗更足。

兩人在一個翻譯下充分勾通,相互配合,這幾個月還配合的挺好。

丁毅幾人到時,兩人好像在爭論著什麼。

看丁毅來了,趕緊停下,分別與丁毅開始彙報。

原來兩人在爭論用銅來鑄炮,還是鐵來鑄炮。

王又安的意思是用鐵來鑄,因為銅太貴,而且外面都是用鐵炮。

魯末略要求用銅來做,他說銅炮不易鏽,伸展性好,能放的火藥也多,精度高,威力強,鐵炮還容易炸膛,銅炮不易炸膛,最多炮膛會擴張。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缺銅,王又安跟在趙士禎身邊,還識字,很有經驗,所以認定大明不能造銅炮,因為造不起。

魯末略則堅持要造銅炮,他說,要造就要造最好的炮。

“將軍你還要造野戰炮,必竟要用銅炮,炮越小,越難鑄,威力也越小,只有銅炮能把威力放到最大。”

丁毅聽完,斷然點頭,野戰炮,必須造銅炮。

他與兩人商定,守城大炮用鐵鑄,野戰炮,必須造銅炮。

但,那來這麼多銅?

丁毅的野戰炮,按魯末略來說,造兩種即可,6磅和12磅,另造守城用24磅炮,配合紅夷大炮一起用。

24磅的炮,可用來守城,也可借用來野戰,稱之為野戰守城兩用炮。

6磅炮造好後,重量大概相當於現在三百斤,兩三個戰兵可以抬起來。

12磅鐵炮重量大概六百斤左右,四個戰兵也能抬起來,銅炮的話500斤左右更輕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