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宋應星,丁毅又是大喜,但他隱約記得,這個時期的宋應星,因為考試失敗,還在家鄉江西教學,一直到崇禎四年才由吏部銓選,任浙江縣令。

眼下去江西是沒時間,而且正是他在寫書的時候,等他將來來浙江,再來找他。

到時就算人不肯來,把他這幾年寫的書都弄來也好。

歷史上宋應星的大部份著作,都是這個時期在家鄉教學的時候寫的。

“這個是幹什麼用的?”丁毅這時指著機床兩側的精鋼鐵鏈,還有巨大像扇子般的鋼片。

“這是用水力的,咱家把機械放屋子裡,沒有水車,所以用不到。”

周大虎繼續向丁毅解釋。

此機床還可以用水力,更加省時省力,但要求更高。

首先要做一臺極大的水車,邊上做一個蓄水池,水車連線蓄水池,並形成迴圈,抽上來的水又回到蓄水池。

在水車的中間軸部位,用來連線鑽頭,當水車轉動時,水車的中間軸承帶著鑽頭也就鑽動,不需要人力,而且不需要人加水,非常輕鬆,用一個人,可以看十幾臺這樣的水車。

人唯一的作用,就是要鑽穿時及時取下,換面就行。

那鋼片是增加水的阻力,用來給水車降速,鐵鏈是用來短暫停下水車,可以拿下鑽頭和鑽好的銃管。

更牛逼的是,每臺水車左右兩邊,可以各放一臺機床,同時連上軸承,同時鑽兩根。

“妙,真是妙,妙不可言。”丁毅聽著,拍案叫絕,宋應星和趙父兩大高手聯合發明的這臺機床,完全可以稱為是跨時代的科技產品。

他越看越喜歡啊,恨不能立馬做個一百臺出來。

丁毅小心的莫著機床,沉聲問:“你們還有沒有這個的圖紙,還能做出來嗎?”

“當然可以,就是蜆木難尋,要到福建,廣東那邊才有。”周大虎道。

而且做起來很難,那蜆木超硬,這機床的中軸承,包括連線機床水車的中軸承,也必須用蜆木。

“每臺機床,加上水車,用蜆木多少?”

周大虎看向趙氏,趙氏想了想:“至少要二十擔。”

趙氏用的重量來算,這蜆木很沉,丁毅後來與她一起估算了下,大概要現代一立方米左右。

這數量要求可不高,一顆有點年紀的蜆木,能做好幾部機床呢。

但關鍵這玩意有點難加工。

丁毅摸著機床,左右看了會。

邊上趙大山見狀,也學著丁毅想伸手去摸。

“滾。”丁毅趕緊拍開他的手:“拿開你臭爪子,這可是我們旅順最重要的寶貝。”

趙大山嘿嘿一笑,尷尬的收回手。

周大虎和趙氏聽著,心中歡喜,眼神也挺得意的,必竟趙士禎和趙父都沒有朝庭重視,沒想到眼前這都司大人,居然這麼重視,雖然官小了點,但也挺有成就的不是。

看了片刻,丁毅小心道:“其實我看了下,很多部件是不是可以用精鋼代替,不一定要用蜆木?”

比如這六個支架(這機床為了穩固,用了六個支架,也是蜆木。)

“可用鑄鐵也行,省的打造,且更加的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