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趙家沒人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回頭和阮文燕道:“以後咱們要試著往朝鮮和日本跑,旅順一是地方小,二是人手不足,鹽田開發有限,將來,船要多了,就到這裡和松江來進鹽,賣到朝鮮和日本。”
往那邊賣不要鹽引,六錢一擔的話,利潤應該還可以。
阮文燕想了想:“聽說日本沿海曬鹽比較多,怕賣不過當地。”
朝鮮人幹這行的不多,他們喜歡賣樹,造船,賣毛皮,人參,日本人喜歡弄鹽,也有明人去日本進鹽賣到明國來。
“總要去看了才知道。”丁毅點頭,眼下大夥都是聽說,什麼事都要親自跑了後,做了比較,才知道有沒有利潤,而且國內的絲賣到日本,有十倍利潤,就算不賣鹽,總是要去日本看看的。
趙大山這時道:“就怕樂清當地使壞,前腳賣了咱們,不給鹽引,後腳讓巡檢抓人,各地這麼幹的多呢。”
他們在浙江這邊不熟,所以趙大山擔心被人設計。
登州那邊的鹽商知道這邊偏宜,為什麼不敢過來,也是怕沒鹽引,被兩邊抓。
“放心,這些鹽商都精著,看的出什麼人好惹,什麼人不好惹。”丁毅很有信心。
而且他有個保障,兵馬眾多,帶著大軍,誰敢動他的鹽?
眾人這時在樂清街上一個比較大的酒樓喝酒吃午飯,丁毅叫來掌櫃,扔給他一兩銀子。
掌櫃莫名奇妙。
“掌櫃的,請問下,樂清趙家,可還有人在?”
掌櫃愣了下:“那個趙家?”
“做火器的趙家。”丁毅道。
“趙士禎啊。”掌櫃大笑,居然也知道這個名字。
“對對對,就是趙大人。”丁毅笑道。
“當然有啊,城南趙府就是,到那邊一打聽就知道,不過他們家,好像很多年不弄火器了。”
掌櫃的還有點小道訊息,丁毅和他聊了聊,收穫很多。
明朝火器製作最精良的地方就是浙江,京城都不如浙江,曾經浙江有很多有名的火器製作局。
朝庭以前在樂清也有火器匠作局,由縣府代管,工部直管,當時就是趙家的人在負責。
趙士禎在世時多次向朝庭建議,大力發展火器,並且在火器研究上面全是私人支出,可謂傾盡家財。
萬曆三十年六月,趙士禎研製的火器在北京宣武門外西城下進行試驗。試驗由刑部尚書蕭大亨主持,參與其事的還有兵部、工部等部門的官員。會審報告建議皇帝將土禎“所制車銃式樣隨發京營,依法成造,責令的當官員加以教演,傳示各邊,以究其防邊制虜之用”;報告還請求皇帝對士禎“朝夕講究,殫力傾資製造利器,用備不虞”的事蹟給予嘉獎,然,餘一無所得。
也就是說,當時皇帝書面嘉獎了一下趙士禎,又沒升官,又沒給錢。
趙士禎一生坎坷不得志,後因妖書案牽連,鬱鬱而終,他著有的《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備邊囤田車銃議》等書,在國外很受重視,而大明朝卻無人問津。
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論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就高度評價了趙士禎《神器譜》一書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
掌櫃最後說,趙士禎死前,一把火燒了自己所有的著作,並責令後代,終身不得再研究火器。
丁毅幾人聽完,面面相覷,大夥都能明白趙當時的心情了。
窮一生的研究,耗盡自身家財,國家卻不夠重視。
“尼孃的,白來了?”魏繼業聽到最後大聲嚷嚷道。
“叭”趙大山在下面踢了他一腳。
掌櫃很奇怪:“諸位找趙家人何事?制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