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的毛教授聽後,脫口而出道:“他真的跑到了海外?”

毛教授對建文帝的下落進行過深刻的考察。

蒐集了所有的版本。

大致可以分為“焚亡”說和“逃亡”說。

他考察了許久,也不知道到底那個正確。

最終只能歸為一個解釋:在通俗性的歷史著作中,建文之治透過關於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大量傳奇故事而受到人們的懷念。

這些傳奇之所以產生,是由於人們同情他的苦難遭遇,以及被他神秘色彩的命運所吸引。

剛開始形成,是因為人們天真地相信,在南京陷落時皇帝並沒死於宮中大火,而是喬裝成和尚設法逃離了京師。

後來情況變得越來越複雜了。

這一點可見明末各種私家文學和各種著作中。

如趙士喆《建文年譜》,倫明《建文遜國考疑》,王崇武《明靖難史事考證稿》,玲木正《建文帝出亡說考證》等。

而明朝官方的一些行為更是為這些增添了神秘色彩。

例如,1440 年末,一個稀奇古怪的事件表明了這個傳說有多少人信以為真。有一個 90 多歲的老和尚利用這個傳說來到了正統皇帝的朝廷,自稱他是從前的皇帝。

這個騙子後來被揭露並處死了,但這個事件卻助長了人們的幻想,也激發了其他相關傳說的產生。

還有《明史》記載,明神宗皇帝曾經向內閣首輔張居正詢問建文帝出亡事,張居正回答說:相傳正統年間,於雲南郵(驛所)牆壁上,有僧人題詩“流落江湖數十秋”之句。

有官員詢問他,他自稱建文帝。之後召入宮中養之,後來不知所終。

對於不清楚的事,人們用自己的想象,填補了一個個空白,編織了一大篇故事,建文帝出亡說因此廣為流傳。

在沒有新的材料發現時,它永遠是個謎。

但是,現在宗教授言語肯定,那就說明是真的有材料證明。

宗教授搖搖頭:“不。”

“是建文帝的後人跑到了澳洲。”

“建文帝的後人?”

眾人被宗教授搞的有些糊塗。

前面剛說建文帝沒有死,鄭和下西洋的事情也和此相關。

可是,現在又否定了。

領導咳嗽一聲,道:“宗教授,您就別繞圈子了,你看看我們這些人,都被你搞糊塗了。”

場上的嚴肅氣氛瞬間瓦解一空。

這些教授也紛紛笑罵幾句:“快說。”

宗教授哈哈一笑,道:“好吧,那我就直接說吧。”

“根據劉大夏儲存的鄭和航海資料顯示,當年鄭和和胡濙都肩負著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可是尋找多年都沒有找到。”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終於發現了建文帝的下落。”

“他們在澳洲發現了建文帝的後裔,也就是失蹤的皇太子朱文奎。”

朱文奎,生在洪武二十九年,值得一提的是,朱文奎出生在十月晦日,也就是三十,太陽月亮同升同落,據說朱元璋對於朱文奎的出生說了句:“日月皆終,大凶之象。”

當然老朱有沒有說過不好說,朱老四為了黑朱允炆,也可能給老爹的起居錄上加上這句。反正朱允炆不信“日月皆終”這套,登上皇位之後,立馬封朱文奎為皇太子。

但是靖難之役,京城陷落,朱允炆生死不明,皇太子朱文奎也一樣失去了下落,當時他僅僅七歲。

各位教授心中升起一個想法:竟然還有皇太子朱文奎的下落。

“那建文帝呢?”

ps:求推薦票,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