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快把人叫回來(第1/3頁)
章節報錯
京都,華清大學。
作為國內龍頭大學,各方面都是頂級的。
尤其是2008年華清大學獲得了一批戰國竹簡,這批竹簡屬於戰國中晚期文物,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
更令眾人重視的是,這批竹簡是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們有助於瞭解華夏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
得益於這些,華清大學專門成立了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許多教授挖掘竹簡中隱藏的訊息,已經獲得了大量的成果。
黃教授就是其中一名成員,他在研究竹簡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個訊息,和甲骨文有關。
其中“叕”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漢字系統中,“叕”及從“叕”聲的字數量不小,如“綴、掇、醊......”這些字相當於一部分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甚至一些字現在還在使用。
而“叕”是構成相關字的核心單位。
對叕的分析,大部分是根據古書《說文解字》進行構型分析。
後來上世紀80年代,有學者又根據睡虎地秦簡推考叕的構型和本義。
90年代的學者也大多在這個基礎進行研究,沒有什麼新的突破。
可是,黃教授研究華清竹簡的時候,驀然發現好像它能揭曉甲骨文中一個沒有得到確釋的字。
甲骨文中的“叕”形到底是現代漢字的哪個初文?
一直被人所疑惑。
黃教授放下筆墨,面帶驚喜。
經過兩年的時間考證,他基本確定了甲骨文“叕”形到底是何字的初文。
這個時候,電話響起。
黃教授看了一眼通訊電話,是華夏文字博物館發來的訊息。
聽完對方的描述,他的神情瞬間變得異常嚴肅。
“發過來我看一下。”
很快,黃教授就接收到了資訊。
他快速看起了電子版。
“按照華清竹簡和秦簡的對比,這幾個字沒有錯啊。”
黃教授泛起了嘀咕。
心中不禁冷笑,又是哪個學生稿噱頭罷了。
前幾年的時候,不是也有一個學生號稱精通甲骨文。
那位學子為了在高考語文作文中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膽大妄為地在高考的時候使用甲骨文寫了一篇作文。
當時,他恰巧在那邊。
因此親身經歷了那場笑劇。
後來,他把那些甲骨文翻譯成了白話文。
一看作文,狗屁不通。
好像最後那位同學作文才得了六分。
一位同行看其人才,壯大甲骨文方面的勢力,特意破格錄取,收其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