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發現,萌芽商業版圖越來越大了嗎?都開始進軍電商行業了。”

“卷,給我往死裡卷!”

“阿狸沒有爭過驚冬,這是我沒想到的。”

“這有什麼想不明白的,怕是在萌芽眼裡,阿狸是競爭對手,驚冬才是那個可以扶持的小弟。我敢斷定,萌芽跟阿狸的關係之後越來越差。”

“蜜月期結束了?”

“那這樣的話,萌芽就要同時面臨騰達、阿狸的競爭,扛得住嗎?”

“扛不住,那就死!”

“我倒是希望萌芽能夠殺出重圍,重構國內網際網路格局。”

“就是,也該出現新的鯰魚了。”

“我彷彿已經看到一個新的巨頭,在冉冉升起。”

很奇怪。

網友對於三巨頭,普遍感官不怎麼樣,但是卻很樂見萌芽的崛起,大抵也是因為萌芽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這一塊,做得尤其出色。

愛屋及烏了!

………

騰達大廈。

最近一週,騰達方面密切關注著萌芽的一舉一動,但凡有什麼風吹草動,二爺這裡都能在第一時間獲悉。

“驚冬,阿狸,竟然都給勾搭上了。”

原先還以為萌芽要在驚冬、阿狸之間二選一呢。

“萌芽這一波簡直贏麻了。”

對於萌芽跟阿狸、驚冬的合作細節,陸建雖然不甚清楚,但設身處地地想,大致也能猜到,阿狸、驚冬為了獲得薇信流量入口,肯定是割肉了。

僅憑這一通操作,薇信就實現盈利。

“萌芽的觸角已經進入電商領域,我仔細算盤了一下,還有什麼網際網路業務是我們做了,而萌芽沒有做的嗎?”

不清楚情況的,簡直以為萌芽就是在不斷復刻騰達的成功之路。

是一個翻版的騰達。

“技術部門對薇信這次的分析,出結果了嗎?”二爺慣常不喜歡感慨。

有事說事。

“分析過了,無論是公眾號,還是智慧城市、智慧出行、智慧產業解決方案,這些icq都能做。就是有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

“icq現在的功能已經夠多了,再新增這麼多的新功能,整體會變得非常臃腫,對icq使用者會很不友好。”礽魚說出癥結所在。

icq效仿薇信,勢必會降低使用者體驗。

不效仿薇信,icq就將錯失平臺化轉型的最佳視窗期,等過個一年半載,薇信智慧城市、智慧產業解決方案都做起來,全面鋪開了,留給icq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讓icq在移動端的流量變現變得愈發困難。

甚至說是被薇信全面超越,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阿狸、驚冬的動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行業內對於薇信的崛起已經不再是觀望,而是確信無疑。

故而紛紛下注。

薇信、icq兩極對立的格局已經初步成型,至少在移動端是這樣。

而如果按照原時空的軌跡,在國產智慧手機全面爆發,進入千元機時代之後,薇信成功抓住了中老年人使用者,在使用者規模上一舉超越了icq。

相比之下。

icq的使用者規模卻是在往下降,被一些人徹底拋棄,從手機裡裝著icq但不怎麼用,到後來乾脆解除安裝icq,發現也沒什麼影響。

“那就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