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資本熱衷於撮合黴團跟大叢典評合併,那是因為他們在兩家公司都持有股份,一旦合併成功,猩紅資本就是最大獲益方,避免兩家內耗。我們並沒有參與黴團前兩輪的融資,不必當這個冤大頭。”

“說的也是。”

二爺開始仔細權衡裡面的利弊得失。

現在還只是2011年,黴團也並不是原時空的那個黴團。

原時空騰達撮合黴團跟大叢典評合併時已經是2014年底,彼時的黴團雖然還處在虧損期,但市場佔有率高,估值更是高達一百億美刀。

而這一世。

隨著青橙集團的橫空出世,不僅提前終結了團購大戰,還提前開啟了外賣大戰,引得阿狸、騰達、千度等巨頭紛紛提前下場。

結果就是。

還沒等到黴團發育起來,阿狸全資控股阿里點評,千度全資控股諾米,騰達持股大叢典評,江湖上已經是三足鼎立的格局。

邊上還有青橙集團虎視眈眈。

今年上半年,阿狸主導黴團b輪融資時,彼時黴團的估值才2.66億美刀,跟三年之後的百億美刀估值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由此可見,黴團此時的價值到底有幾許。

“猩紅資本最近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興風作浪,未嘗沒有針對萌芽的意思,裡面多少還摻雜著跟萌芽的一點私怨。”礽魚繼續添柴加火。

“確實是這樣。”

陸建見機,趁勢說道:“談判的訊息,會不會是猩紅資本洩露的?”

陸建是真不想內部出這麼一檔子事,而且還要大張旗鼓地去查,還要查出一個結果來,動搖軍心不說,也會影響到他在團隊的威望。

“是有這個可能。”

二爺掃了陸建一眼,也是輕拿輕放,顯然很懂馭下之道。

“我的意見是,倒不如就此罷手,讓黴團斷了資金來源,估計很快就會被淘汰出局。除非猩紅資本給黴團續命…”

說最後一句話時,礽魚很是嘲諷。

顯然也是很懂猩紅資本的調性,一旦發現事不可為,拋棄黴團那肯定是不帶一點猶豫的,也根本不講什麼情面。

“黴團能夠在團購大戰中脫穎而出,而且也不是燒錢最多的一家,其創始團隊還是有其獨到之處的。”二爺還在猶豫。

他看準黴團,也是看好黴團的創始團隊。

相比之下。

透過這段時間的接觸,大叢典評的團隊明顯是差點意思的。

一家初創企業值不值得被投資,甚至是被收購,創始人團隊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三巨頭內部的很多知名高管,都是創辦的公司被三巨頭收購之後,順勢加入的三巨頭,然後再一步步往上走,光芒也是越來越耀眼。

可見人才是多麼的重要。

“那也簡單,等到黴團快支撐不下去的時候,大不了分而食之。”礽魚就很冷酷,毫不避諱對黴團人才的覬覦。

“那就繼續保持接觸,但不表態。”

二爺最終還是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以觀後效。

跟阿狸不同,作為流量供給方的騰達,對於本地生活服務業務,其實並沒有那麼的熱衷,至少不是騰達的核心業務。

這也是為什麼。

騰達沒有選擇像阿狸那樣,全資控股大叢典評,只需要戰略投資,提供流量入口以及一定的資金支援,就可以坐享估值上市帶來的紅利。

巴適得很。

唯一的隱患可能就是薇信的橫空出世,讓騰達不再是移動網際網路唯一的流量入口,賺的不那麼輕鬆。

阿狸、千度都選擇拉攏萌芽,根源也便在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