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最大的,往往就是最後下決定的那一個。

而且在會上,張碩談的也僅限於萌芽眼下的業務,都還是集中在網際網路行業,手機跟電動汽車兩大業務板塊都還沒有涉及。

汽車領域。

呂凱已經跟林德新能源創始人曾群聯絡上了,對方也確實在為創立林德新能源做準備,只是對於是否接受驕陽控股投資還存疑。

估計還得呂凱多做工作。

至於說涉足電動汽車整車設計與製造,最早也要等到下半年。

手機領域。

被動獵頭卡指向的顧銘章,應該就是萌芽涉足手機制造的最後機會了,同樣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一則顧銘章還沒有下定決心從諾基亞辭職。

二則以萌芽目前的狀態,張碩也不敢保證說,顧銘章就會答應加入。

說到底。

還是萌芽現在的咖位不夠。

張碩準備等到《地鐵跑酷》等新游上線,同時賣掉海外代理權之後,再去跟顧銘章接觸,以便增加手中的談判籌碼。

最好還能在這期間,成功招到幾名科學家,以壯聲勢。

說實話。

如果張碩只想安心賺錢的話,是不該進入手機行業的。

有點吃力不討好。

未來十年,在蘋果等帶動下,國內手機產業鏈雖然非常完備,但晶片等核心元部件卻嚴重依賴進口,很容易就被卡脖子。

國產手機往往只是銷量驚人,純利潤卻並不高。

至少遠遠比不上游戲產業。

可就這麼一點肉沫星子,都還要被眾多國產手機廠商互相爭奪,利潤空間幾乎就被壓縮到了極致。

屬於表面風光,背地裡憂傷的行業。

張碩記得,原時空無疆科技CEO王濤曾經在一次採訪中,就吐槽過以小咪為代表的國內手機廠商。

基本沒有掌握什麼核心技術,純粹就是一組裝廠,難度甚至還在空調等家電產業之下,只能跟小家電廠商處在同一梯隊。

與其說是製造業龍頭,倒不如說是廣告商。

就很離譜!

相比手機,反倒是在電動汽車領域,國內具備彎道超車的條件,鋰電池獨步天下且不說,其他元部件也大都能夠實現國產化。

這也是為什麼。

2021年前後,網際網路企業紛紛進入電動汽車領域,都想著要分一杯羹。

真就是哪有機會就往哪鑽。

內卷的厲害!

如果萌芽能夠成功投資林德新能源,就算是拿到一張入場券了。

再說回手機。

萌芽真要進軍手機產業,張碩肯定是不甘心成為第二個小咪的。

那有什麼意義?

可要在手機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屬實是有點困難,別的不說,光晶片一塊,就能被卡得死死的。

原時空**的遭遇,可是歷歷在目。

做得再好又怎麼樣?稍稍威脅到人家的地位,就被無情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