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號稱最強風投城市的廬州,原時空在15年的時候跟利晶集團合作,成立了號稱華夏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晶和整合。

晶和整合也確實不負眾望,猶如一匹黑馬,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就一舉超過高麗的東部高科,躋身全球晶圓代工廠第十名。

在華夏,也僅次於中鑫國際、譁鴻集團。

譁鴻集團在上次的半導體大整合中,已經整體併入華夏微電子。

張碩當然也就看上了利晶集團這塊肥肉,想要效仿原時空廬州的做法,投資利晶集團的同時,藉助利晶集團在晶圓代工領域的技術積累,在江夏聯合籌建屬於稻穗集團自己的晶圓代工廠。

畢竟說,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華夏微電子一家身上。

也不能把希望都寄託在對泰機電的算計上。

至於說中鑫,那更是算了吧,張碩從頭到尾就沒有對它抱有什麼期望。

中鑫從創立初始就註定了派系叢生。

基因不純,再怎麼努力也沒用。

晶圓代工事關半導體發展大局,彼此競爭也並非壞事,張碩必須要做萬全的準備,斷不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而且。

話說回來,僅是萌芽系中,除了燭龍晶片,像芒果汽車晶片以及璟嘉薇的顯示卡晶片,曰立儲存的儲存晶片,都需要晶圓代工廠的合作。

在這種情況下,稻穗集團介入晶圓代工業務是很合理的。

也很合適。

“那成,年會之後,我親自跑一趟夷州行省。”呂凱也是雷厲風行。

“要快!”

張碩卻是更著急,“對利晶集團的投資,要在一個月內敲定。”

不是他急功近利。

&n的價格就將迎來一波上漲週期,雖然沒辦法將利晶集團直接拉出債務泥潭,但也能輸一口血。

那時再要投資利晶集團,代價肯定更高。

錦上添花,哪有雪中送炭來的好!

“應該沒什麼問題。”

雖然這一個月橫跨春節假期,但呂凱卻沒有做任何的辯解,身為集團高管,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假期。

該加班還得加班。

“除了投資利晶集團,還有一件事要抓緊。”張碩說。

“您請講!”

“去高麗,找到叄星晶圓代工執行副總兼技術長梁崧,邀請他加入稻穗集團,擔任執行副總裁兼技術長,全面負責集團的晶圓代工業務。”

晶圓代工業務雖然處在半導體晶片產業的下游,但是對於先進製程的研發,同樣需要一位技術大拿來主導。

而梁崧,就是這麼一位傳奇人物。

甚至可以說,是晶圓代工領域高技術研發最為傑出的人才之一。

梁崧師從半導體晶圓加工技術之父胡陣名,畢業之後進入amd工作,期間發表了350篇技術論文,還獲得了181件半導體關鍵技術發明專利。

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大佬。

&nd離職,加入彼時還不怎麼起眼的泰機電。

別看21年晶片製程都已經卷到了5奈米、3奈米,甚至是2奈米,但是在千禧年前後,世界主流半導體企業都還在從180nm向130nm製程突破。

差距是不是有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