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屬子公司一多,管理起來的難度就越來越大。

如果萌芽集團是一家專注於某個行業的集團公司,子公司多一點那還沒什麼,很多都可以合併管理。

問題就出在說,萌芽旗下的子公司,行業跨度都很大。

無形之中就增加了集團總部的管理難度。

這也是為什麼,在萌芽產業園全面竣工之後,張碩立即就採納了蔣悅的建議,取締萌芽置業,改組為集團總部的物產管理部。

也是在有意識地控制一級子公司的規模。

但這顯然還不夠。

“我的想法是,可不可以將業務相對單一的青禾科技、青鳥互娛、青雲資料,以及正在孵化的魔音科技,共同整合為一家集團子公司。”

“你覺得怎麼樣?”

青禾科技的社交與平臺業務,青鳥互娛的互動娛樂業務,青雲資料的雲端計算業務,再加上魔音科技的短影片業務。

互相整合在一起,幾乎就是原時空巔峰時期的騰達。

除了沒有涉足大文娛領域....

甚至於說,因著魔音科技的存在,會讓新整合而成的集團子公司,有望成為騰達+字元跳躍組合體的存在,比之騰達還要牛掰。

再加上對標阿狸的拼夕夕,以及對標原時空黴團的青橙集團。

也就難怪說,大爺、二爺等人,要擔心萌芽集團制霸華夏網際網路。

確實是很迪奧!!!

“我同意董事長您提出的整合想法。”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主管集團網際網路業務的高管,鹿琦當然也是有過考量的,只是,這其中涉及到太多人以及太多部門的利益。

不是鹿琦一人所能撼動的。

也唯有作為大老闆的張碩主動提出來,鹿琦才順勢說出自己的看法。

“從公司體量上看,無論是青雲資料,還是青鳥互娛,甚至是青禾科技,都沒辦法跟麥粒集團、稻穗集團,甚至是芒果集團相媲美。”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青禾科技、青鳥互娛都已經是集團子公司,卻並未更名,加上“集團”二字,就是因為在規模上差點意思。

顯得說服力不足。

之所以升格為集團子公司,主要還是對這兩家公司管理層的一種安撫,給予他們應該享有的薪資待遇。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哪怕說,青鳥互娛是跟麥粒集團相媲美的造血機器,卻也無法掩蓋青鳥互娛業務上的單一,以及規模上的上限。

最近一年,青鳥互娛的規模基本就是維持現狀。

可看看麥粒集團?

先是組建了平板事業部,跟著又組建了膝上型電腦事業部。

而且還在繼續狂飆突進。

更不同提同為製造業的稻穗集團了,透過“激進式”的投資併購,旗下擁有萇茳儲存、燭龍科技、薇晶半導體、璟嘉薇等一大票的實力子公司。

僅是薇晶半導體一家,在體量上就跟青鳥互娛相當。

這還怎麼比?

伴隨著芒果M1的上市,同為製造業陣營的芒果集團,最近半年也是在瘋狂擴張當中,正在構建起一整套的配套產業體系。

當然,三大集團的擴張本身,也跟製造業的特質有關。

可即便是對標同為網際網路公司的青橙集團跟拼夕夕集團,青鳥互娛、青雲資料也都顯得有些相形見絀。

尤其是“晚輩”拼夕夕集團。

光是旗下的青蜂物流,規模就已經超過了青雲資料。

這也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