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時。

張碩出席了拼夕夕集團收購德班物流的簽約儀式。

按照雙方談妥的條件,拼夕夕集團出資27.8億,獲得德班物流79.5%的股份,成為德班物流第一大股東兼控股股東。

剩下20.5%的股份,仍將由德班物流創始人團隊共同持有。

沒有選擇全資收購,一是德班物流創始團隊的堅持,他們並不希望說,將辛苦創立的公司拱手相讓,提前拿錢養老。

這是很常見的做法。

二則也是萌芽集團派人經過深入考察之後,認定德班物流現有的管理團隊都非常不錯,雙方達成了某種共識。

結果就是——

收購之後,德班物流將納入拼夕夕集團旗下的青蜂物流,但仍將保持獨立品牌運作,只是打通彼此的資料庫、倉儲等軟硬體設施。

如此一來。

旗下擁有佰仕、德班兩大快遞公司的青蜂物流,就將一舉超過驚冬物流,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物流公司。

前提是不把笨鳥網路計算進去。

“請問杜總,拼夕夕集團為什麼選擇收購德班物流,而不是將青蜂佰仕接入笨鳥網路,組建覆蓋全國的物流網路?”有記者提問。

或許是知道張碩懟人的名聲,在場記者乾脆繞開張碩,集火杜青青。

“你這話問的就有點奇怪了。”

杜青青似乎也得了張碩的懟人真傳,“笨鳥網路本身就是一封閉、排外的組織,只為阿狸一家服務,將驚冬、拼夕夕等電商排除在外。”

“你應該去問阿狸,為什麼這麼喜歡吃獨食?”

“我沒記錯的話,阿狸只是三通一達的股東之一,甚至都不是控股股東,卻憑藉市場支配地位,逼迫前者低頭,又該怎麼說?”

“呃,這個…”

提問的記者訕訕坐下,如果不是臉皮夠厚,怕是已經社死。

“所以,杜總,您是不認可笨鳥網路的商業模式嗎?”又有記者提問。

“我可沒這麼說。”

杜青青並不上當,“各家有各家的發展思路,沒什麼好比較的,拼夕夕作為一家新生電商企業,只想腳踏實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這話說的漂亮。

就連張碩,都忍不住向杜青青投去一個讚許眼神。

“那如果笨鳥網路對青蜂物流發出邀請呢,拼夕夕集團會考慮跟阿狸合作嗎?”記者也是唯恐天下不亂。

“你都說是如果了,我不回答建立在假設之上的問題。”

杜青青卻是駕輕就熟。

“那,杜總,您能談一下對物聯網的看法嗎?”記者還是不死心。

“我所理解的物聯網,是以倉儲為核心節點,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青蜂物流一直在堅持做的。”

“除了自建倉儲,青蜂物流還將跟驚冬物流達成戰略合作,共享雙方的資料鏈路以及倉儲中心,儘可能地輻射華夏各地。”

杜青青卻是一點都不虛。

明著什麼都沒說,實質上,還是不點名批評了笨鳥網路。

內涵了一波。

“咦?”

在場記者也是心領神會,已經開始琢磨新聞稿該怎麼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