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的三江沒過,不過幸運的是,下個星期還能再爭取一次,從現在開始到星期四,拜求追讀!大家幫幫忙,每天都來看看哈!】

浙省博物館有武林和孤山兩個分館,兩人上午參觀了武林分館,中午又回到西湖景區這邊,先在杭城酒家吃了飯,下午又進入景區,繼續參觀了孤山分館。

劉山本來最想看的是《富春山居圖》和越王劍,但兩座分館參觀下來,給他印象最深刻反而是一把琴。

琴,是唐朝古琴,名“綵鳳鳴岐”,為七絃琴。

此琴造型古樸典雅,背面有冰裂和小流水裂,看上去有種渾然天成的美感。龍池上方刻有“綵鳳鳴岐”的琴名,下面三段鑑藏頌文,龍池腹腔內有正楷題刻——“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

正是這個題刻,讓劉山聯想到了很多。

古典文化藝術,不管哪一項,藝術的進步,必然也會帶來其工具製作技藝的進步。

而工具技藝的進步,又會促成藝術走上更巔峰。

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他想到自己正在學習的“書法”。

書法這門藝術,如果問它的第一個巔峰時期是什麼歷史階段,大家比較認可的,應該是魏晉南北朝。

書法中的篆、隸、草、行、楷五體,就是在魏晉時期演化成熟的。那個時代,也湧現了一大批古今聞名的書法大家,比如,“書聖”王羲之,王獻之,陸機、蕭子云等等。

劉山用手機上網搜了一下,果然,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也是起源於那個時期。

這說明,書法的相關工具,筆墨紙硯,同樣也與書法這麼藝術本身,相輔相成。

他突然來了靈感。

“自己可以從筆墨紙硯的角度入手,去講述‘書法’啊。”

“而且這個角度可以馬上就著手拍攝。”

傍晚,劉山和徐淑敏從博物館出來後,往斷橋方向走,但並沒有去斷橋,而是繼續沿寶石山下一弄的方向,走過一條長長的巷子,來到了寶石山。

恰逢天上晚霞密佈,美極了。

“我覺得從寶石山上看西湖,才是最美的。”

徐淑敏言笑晏晏,晚霞柔和的光映在她身上,倒是給人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

“確實非常漂亮。”

劉山看著她說了一句。

徐淑敏不由笑,但沒有開口問劉山,他說的漂亮,指的是“人”,還是“風景”。

六點多的時候,兩人回到西子賓館,徐淑敏拿了自己的東西,便和劉山告別,瀟灑離去。

劉山沒有留她。

獨自吃完飯,劉山漫步在西湖邊,思索具體該怎麼從筆墨紙硯的角度去用影片講述“書法”。

他想到了李子琪在網路上出圈的“一生”系列,她是把黃花、油菜、小麥等作物的“一生”拍了出來,從耕種到開花結果,再到收穫,最後做成了美食。把一年四季,食材的變化濃縮在短短二十分鐘左右的影片裡。

“或許我可以借鑑,拍‘一支毛筆的誕生’,或者‘一塊墨的前世今生’……把筆墨紙硯從古至今的演化和製作拍出來。”

想到這個點子,他有點興奮,如果拍的好,這無疑是對書法很好的普及。

“透過影片,要讓大家知道,原來現在的毛筆是這麼演化過來的,毛筆原來是這樣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