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火上澆油的利好刺激!(第1/2頁)
章節報錯
“說起‘禹航系’這股資金……”張光年聽見廖光華提起‘禹航系’這股市場主力資金,感慨道,“這股資金在持倉上,還真是好耐心啊,他們在‘大金融’這條核心主線上的持倉,應該已經賺了翻倍的利潤了吧?然而根據市場披露出來的資料,這股資金到目前為止,竟然還是一股未賣,保持著大規模的鎖倉態勢。”
廖光華微微頷首,接話道:“‘禹航系’這股市場主力資金,的確是不簡單啊,當然,最令人驚歎的,還不是他們在持倉上的定力,而是對於市場行情的挖掘和主線行情的切入機會節點。
還有在主線行情核心個股的挖掘上……
這兩點,才是這股主力資金,最令市場廣大投資者震驚,最令大家佩服的。
不過說來也奇怪。
根據我們能夠得到的市場情報,以及對於這家機構的瞭解,對方應該並沒有過深的人脈關係。
其資訊觸角,也沒能力觸及到監管層內部,或者說國家重要部門領域。
但他們卻總是能夠搶先一步,抓住市場最為核心的主線,先於政策風向,以及訊息面動向作出反應,這就不得不耐人尋味了。”
“嗯,回思這股資金過去的歷史操作記錄,好像確實是這樣。”張光年點了點頭,腦海中劃過一段記憶,“特別是去年‘滬市自貿區’這一重大利好公佈前,對方在這條大的概念題材主線領域內搶先佈局的事情,現在仔細想來,的確是有些想不通啊,不知道‘禹航系’的這位蘇總,到底是如何辦到的?
當然,若說‘禹航系’這股市場主力資金機構。
其投資路徑,以及這一年多以來,取得的超額業績,是來源於內幕訊息和內幕交易的話,也明顯站不住腳。
而且,在‘禹航系’這家機構最近一年多的迅猛發展中。
業內的其它機構,對於這家機構,也有過不止一次舉報行為,然而……最終不也什麼也沒查出來嗎?”
“這倒也是。”廖光華點了點頭,不由再次感慨道,“‘禹航系’的這位蘇總,不得不說,還真是市場上的一個怪胎啊!”
伴隨著倆人針對市場的一番解讀,以及關於後續行情,乃至投資方向的分析。
時間不知不覺,已經遞進到下午6點鐘。
在各大業內機構,各金融部門紛紛下班之際,全網的多頭情緒,以及討論熱度,卻依舊還在節節攀升。
且晚間,在市場訊息面靜默多日之後。
監管層方面,也再一次向市場釋放出了積極的訊號。
同時,還有關於‘養老金入市投資’的計劃,也有了新的進展,各機構預期在一年到半年內,這一利好會給市場來帶至少數千億,乃至上萬億的增量資金。
而在監管層時隔多日之後,繼續向市場釋放利好訊息後。
晚間,深夜,美股市場也終於是結束了四連陰的走勢,於平開的狀態後,快速走高,並最終走出了大幅反彈的攻勢,一舉又將破位的趨勢線,直接收了回去,讓其技術面形態不再那麼難看了。
而且,這一個大幅反彈的關鍵走勢。
給市場廣大投資者群體的感官,也明顯地消弭了之前大家心頭的憂慮。
同時,美股的強勢反彈,也扭轉了其它外圍市場的行情走勢,並導致了第二天,也就是11月26日,週三,整個亞太股市的普遍高開。
眼見到日韓兩地股市,普遍高開高走。
8點45分左右,國內,盤前,匯聚在網路上的廣大散戶投資者群體,以及眾多遊資、大戶群體,此刻心情都多為振奮,且紛紛認為滬指攜帶著全面突破3500點的餘威,以及訊息面利好,還有外圍市場積極走勢利好的這些因素,鐵定會大幅高開,且認為今日的市場行情走勢,絕對不會差。
“嘿嘿,昨夜美股走勢,竟然反包前夜的走勢,又回到上行趨勢線裡,解除破位下跌的危機了,還真是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啊!”盤前,上午9點鐘左右,禹杭,一處私人別墅內,‘禹杭北源大道’遊資席位的交易者,柳常松眯眼瞧著盤前的各種資訊,笑著道,“看來……美股走勢還是堅韌啊。”
坐在柳常松對面的張見平回應道:“市場中,有句話,叫做‘趨勢延續時間越長,便越難改變’,這叫做市場的慣性,美股的行情生態,跟國內A股市場完全不同,其趨勢要扭轉,沒那麼容易的。”
“不過這樣也好。”柳常松頓了頓,繼續道,“美股市場若是能夠繼續高歌猛進,對於國內A股市場,乃至全球金融市場,都是一種利好。”
“就算沒有外圍市場的走勢預期支撐,A股按照目前的這種形態表現,也是可以持續走牛的。”張見平接話道,“不過既然外圍市場走勢預期繼續向好,那A股行情的走勢,也大機率會變得更為激進一些吧。”
“感覺年末差不多可以看到4000點了吧?”柳常松笑著道。
張見平回應道:“這可不敢說,但目前市場的做多情緒,的確是非常積極的,且滬指全面突破3500點之後,全面牛市的格局,也越來越多地得到廣大投資者群體的認同了,顯而易見……滬指繼續上攻的動力,依然還是具備且強勁的。”
“滬指突破3500點這一波,也的確很意外。”柳常松凝望著還未開盤交易的盤面,繼續道,“本來我以為滬指大機率還會在3400點到3500點位置盤一段時間的,沒想到啊……關於市場中短線行情的分析和走勢把握,還是你利害。”
張見平哈哈笑道:“你可別給我戴什麼高帽子。”
“這可不是給你戴什麼高帽子。”柳常松強調道,“事實如此嘛,之前你高位承接’東方財富‘這支股票的籌碼,我還覺得有些不妥,風險過高,現在回頭看……還是我在交易上,過於保守和短視了。”
“每個人的交易風格,以及交易風險承受能力都不一樣。”張見平說道,“對於同一支股票的交易理解不同,這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