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遺書獻策(第2/2頁)
章節報錯
諸葛亮忽然有種不祥的預感, 先是一封書信,而後又送來兩札竹簡,馬謖這是要幹什麼?
他把這兩札竹簡放在一旁,又把那封書信拿在手中並拆開,那整潔規正的字跡讓人眼前一亮。
“丞相見安,罪徒謖拜上。謖命不久矣,對外向丞相言語身體好轉,事實卻是病入膏肓,還請丞相諒解。”
“十數年來,謖深受丞相厚恩,諄諄教導不敢忘之腦後。然街亭一役,罪徒險些致使大漢敗北,實乃謖之罪也。”
“今寫此書,欲向丞相獻上一策:朝中文武眾心難齊,中都護李嚴雖才能出眾,但詭詐多端,丞相可用而罷之。”
“賦閒之臣來敏,其心難斷,屢犯法令,據成都來報,彼每隔幾日便會出入中都護府,時日已久,必成大禍,可使其虛職而不可用之實。”
“朝廷之事,皆在丞相之手,雖有權臣之實,但卻有周公之美名。謖實不忍見丞相同室操戈,若日後李嚴重罪,可使其下野永不為官即可。”
“董允、費禕、蔣琬、郭攸之等人皆大漢股肱之臣;魏延、趙雲、吳班、高翔等皆是虎狼之將,丞相可親之,但斷不可過用之,要制衡朝中重臣之權。”
“將軍李休,此乃忠勇之臣也,丞相可信之,用之,但絕不能使其委以重任,若要如此,須得再找一人制衡李休之權,否則必將重蹈亂世覆轍。”
“兩札竹簡,一札乃謖獻之國策;另一札乃謖獻之軍策。罪徒受丞相恩重,卻只學得皮毛,拙劣之策,若丞相認為可用,則用之;無用,則棄之。”
“謖再拜丞相,日後即是陰陽兩隔,此書絕筆,望丞相能使大漢振興,謖死而無憾,僅僅而已。”
………
通篇書信,寫的全是馬謖在臨終前所要說的話,字裡行間,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但每一句話都恰到好處。
此信感人至深,諸葛亮的眼角不知不覺中滑下兩行清淚,他最器重的學生,竟然離開了這個世間。
“丞相,幼常公臨終前,還託在下轉告於公,羌胡只可用民,不可用軍。”
聽著這句話,諸葛亮當即就明白了馬謖的意思,他是要自己充分利用羌人百姓,但絕對不能過多使用他們的軍隊。
異族之心,永遠都建立在侵略戰爭之上,他們的實力日益強盛,就會倒打一耙,藉機起兵。
馬謖的想法是解散他們的軍隊,所有的羌人都要去務農,這樣一來,二十年內他們將喪失在大漠中的豪邁與血性。
先帝曾經說他“名過其實,不可大用”,但現在的馬謖卻是名副其實,他說的一點也沒錯。
“唔……汝退下罷!本相要好好想想……”諸葛亮這時皺著臉低頭看向桌案上擺放著的竹簡,心中滿是愁悶。
而左右的官吏雖然注意到諸葛亮的表情,但誰也不敢主動出聲,馬謖的死對於他以及這些人來說,可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翻看一札竹簡,諸葛亮認真地看了起來……
“夫大漢者,欲定中原,須先自強……”
這篇竹簡是馬謖寫下的國策,結合了李休的農耕改良技術和經濟政策以及政治因素而寫,總而言之,屯糧待戰,是大漢當下的重要任務。
而有關邦交的事情,這裡面也有提到,因為他已經知道孫權稱帝的訊息,還是一句話,不可使得聯盟破裂,若大漢佔據半壁江山,可雙線出擊,到那時便可不顧吳國。
“嗯…幼常啊,汝這般煞費苦心,本相明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