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剛抬頭一看馬謖的臉,李休就感覺到一種莫名的衝擊力,而且周圍還有種奇怪的氣場在附近擴散。

“汝臉上血漬……”

“敵人之血,無礙!”馬謖談吐間滿是武將之風,看來他已經邁出這一步了。

其實這並不是令人值得驚訝的事情,人一旦經歷了某些事情,自己內心中的良知就會被喚醒,任何事情都會自通。

實際馬謖就是缺乏戰場的考驗,所以任何人勸阻他都無濟於事,直到曹虎即將在他眼前死去的一瞬間。

若非他的勇敢與膽氣,恐怕曹虎的命早就已經步入黃泉之下,這一點李休要感謝馬謖的救命之恩。

“我替曹虎謝過參軍出手救命之恩。”李休表情誠懇,平心而論來說,曹虎與他搭檔四年,情同手足。

如今曹虎被李河背砍一刀險些喪命,卻被馬謖救了回來,無論如何他是要好好謝謝馬謖的。

不過感謝是相對的,如果不是李休的勸說,馬謖沒有經歷那一夜的思考,恐怕曹虎的命將不會是今天這樣。

此時兩人四目相對,周遭燈光微弱,在背後黃昏光線的照射下,李休與馬謖二人彼此都感到有些不適。

“既如此,便有勞參軍矣。”他態度平和,不管怎樣來說,馬謖既然能悔改,那麼就沒有必要再對其冷眼相待。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這是魯肅對呂蒙的評價,現在這也是對馬謖的評價。

絕地而覺醒,想都不敢想。

“孝然,此番戰後,謖若戰死沙場也好,若被問斬也罷,望汝在謖之忌日時,擺上一盞荊楚香茶。”

他這是在給自己交代後事嗎?

李休不理解,歷史上雖說是要以他的死來安撫三軍將士,但現在已經扭轉戰局,魏軍只要退兵,他們就是勝利。

出於人情,馬謖不從軍令而調兵上山,無論如何也會減輕些懲罰,至少不會被問斬,頂多被廢為庶人。

要知道,古代軍令狀具有相當效力,有些將帥可能會對某人看不慣,一旦對方失利,將帥就可以拿軍令狀來說事。

還有些將帥重視人才,麾下將領立下軍令狀未果,但卻沒有被執行軍法,而是暫時性降職使其戴罪立功。

馬謖此舉雖然險些釀成大禍,但他迷途中幡然醒悟,與李休等人共同拒敵,想必丞相不會將他問斬。

“參軍,君為丞相學生,此番迎戰魏軍汝亦有份,想必丞相定然不會為難於君。”

“呵呵……即使是丞相不罰,我也無顏活於世上。”馬謖耷拉著一張苦臉無奈地說道,“此乃謖之心作祟,非我埋怨丞相也。”

李休皺了皺眉頭,他算是聽明白了,馬謖這是在和自己的內心過不去,他認為自己辜負了丞相栽培,無顏苟活於世。

這就是古人的傲骨,知羞恥,明大義。

可馬謖的大義觀卻走得有些窄,於是李休打住了他的話對其勸慰道:

“丞相者,國之士也;君者,國之棟樑也。

公出於名門,師從丞相,是為棟樑。然如今卻為己身一誤而墮落自傷,丞相作何想?君之友人作何想?

兵家之說:“勝敗乃兵家常事爾”,參軍熟讀兵法,莫不知此理哉?

自甘墮落,是為懦夫;自甘暴棄,是為蠢夫。

有道是:“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參軍所為,難不成欲使天下士人嘲笑於君哉?

文人傲骨,參軍已傍身,大丈夫就應敢作敢為乎!豈可因一敗事而自棄,為人所不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