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內容有六項。

一是教育變革,讓所有適齡的兒童全部上學,不分男女;從新編纂教科書,課堂內容從以前的四書五經朝多元化發展,分別是文學,術數,格物和武術等科目,並且實行義務教育。

課堂分為小學和大學,小學是所有適齡兒童都可以上的,而大學卻需要品學兼優的學生,千里挑一,但能讀到大學結業的好處也是不少的,一是不用交學費,二是結業以後,透過考察可以到兩郡內各個職能部門去上任。

二是土地變革。李三刀提議,兩郡內所有的土地都歸兩郡內百姓共有,以前的封地之主或是地主之類的家戶由地方官府給予其他方面的補償,封地之主和地主必須服從,若有違抗者,嚴懲不貸。而空出來的土地分給廣大勞苦農民,並且減少賦稅,從交給地主的七成變成向官府納糧三成,這樣少了地主之流的剝削,百姓都可以吃飽,也會有餘糧,兩郡內的貿易也會被推動,稅收自然也就水漲船高,這是一個良性的迴圈。

襄陽郡下轄七城,耕地二百五十餘頃,五萬八千餘戶,二十八萬多口;南郡下轄十七城,耕地六百七十餘頃,十六萬二千餘戶,七十四萬七千多口。

兩郡加在一起,耕地面積才和南郡差不多,而人口卻要少上數十萬,但李三刀相信,在格物堂的先進耕種裝置和變法政策的刺激之下,用不了多長時間,在富饒程度上,南陽郡拍馬難及,甚至是京城也不例外。

三是戶籍變革,當前的戶籍管理方式是五戶為伍,十戶為什,十什為裡,十里為亭,十亭為鄉。李三刀覺得十分繁瑣,索性砍掉了伍、什、裡、亭,改為村、鄉、縣三個層級的管理,並且從新編制戶籍,錄入人口資訊。

四是,鼓勵工商和創新,現在的大威朝重儒輕商,所謂四民“士、農、工、商”,讀書的、種地的、做工的、經商的,工人是倒數第二等人,商人是最後一等人,社會地位很低。

而李三刀就是要改變這種格局,鼓勵人們從事做工勞動和商業貿易,並且在做工和貿易的同時加以創新,用最少的工出盡量多的活,用最少的錢撥動最大的市場。

五是兩郡的體制變革,大威朝的各種閒雜機構良多,養了太多的閒人。李三刀的想法就是去掉這些可有可無的機構,讓資訊傳遞的途徑變短,讓這些閒人變作勞動者。

最大的變動就是兩郡合為一郡,名為襄南郡,李三刀指定付明達為襄南郡第一任郡守,統籌兩郡的經濟、建設和農業等方面,郡守下面是原襄陽郡的七縣和南郡的十七縣,縣下面就是鄉,鄉下面就是各個村了。

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量才任用,厲行法治,加強對官員的考核,所有上任官員每個任期都會有考核,不達標者將會降級,甚至是罷免。

第六點是整頓軍事,九龍山已經今非昔比,從當初一個小山頭的二百多個山賊變成了如今的十五萬人馬,在李三刀的帶領下,連戰連勝,已成驕兵。如何管理這些桀驁不馴的驕兵是個難題,不過李三刀參照前世的經驗還是總結了幾點。

其一是整治軍紀,強調教育和法紀相結合的治軍之道。

其二是獎勵軍功,立功者受獎,作戰時勇敢殺敵者,殺十人,免去家人當年一成賦稅,殺百人免去三年賦稅,殺千人為牙將,殺萬人為偏將軍以此類推,若有犧牲者免去家人十年賦稅,並給與大量撫卹。

其三就是以前提到過的隱患,李三刀規劃的五個戰鬥營還要分管戍邊,實在是有些浪費資源,經過李三刀和一眾統領商議決定,由賀良才出任襄南郡的督尉,將郡內沒有在戰鬥營編制的人馬組成衛戍軍。賀良才雖為督尉,卻沒有調撥幾個戰鬥營的權力,除非在遇到外敵入侵的時候,可以向幾個戰鬥營求援。賀良才能文能武,李三刀倒也放心。

當然幾個戰鬥營也不能叫營了,“營”正式更名為“軍”。千為營,兩營為軍,在戰爭時候,一個營最多也就五千人馬,一萬人馬就可以為軍。而九龍山的幾大戰鬥營人數均已數萬記,所以“營”這個稱號不能再用了。

虎賁軍、狼末軍、豹魔軍、獅吼軍、象雄軍;陸元忠率領的水師也更名為蛟龍軍;而神機營、軍機營、軍需營、軍情處、九龍衛等營由於人數太少,並沒有更改,但在級別上來說,還是一樣高的。

幾大變法內容說完以後,雖有反對的聲音,卻也不是那麼強烈,可見李三刀之前對賀良才的安排起了作用,但也只是做到了九龍山內部聲音一致,到底實不實用,還要看施行以後的結果。

畢竟李三刀只是按照前世的經歷照搬照抄而已,很多東西超前這個時代太多,李三刀也不知道這個世界的人們能不能接受,能不能適應。不過從之前的各個試點來看,人們的反應都不錯,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李三刀知道,他這一舉動會觸犯很多上層人士的利益,但他卻是沒有絲毫猶豫,依然堅持。並且吩咐同統領互相傳達轉告,所有阻撓變法的人員,不管是高官巨擎還是地痞流氓,一律以強制手段制服,態度不可謂不強硬。

會議的最後由眾人各抒已見,互相補充,直到深夜才定製出一個基本的章程。

李三刀一拍桌案,站了起來。

“古人云,能變則變,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我們九龍山能走到今日,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從不循規蹈矩,因為我們在變化中不斷變強,不斷突破。雖說如今我們有了立足之地,但世間仍然豪強林立,虎視眈眈,比我們強大的多不勝數,所以,我們想要在這亂世中活下去,唯有強大自身,唯有變法一途。但若是要變,那就變的徹底,變得日新月異!直到我們強大到諸強臣服!”

“主公威武!”李三刀一番話說的眾人熱血沸騰,好像看到了他們在李三刀的帶領下,攻城拔寨,建功立業的場景。

李三刀壓了壓手,掃視了一圈眾人,繼續說道:“九龍山不是我一個人的九龍山,是我們大家的九龍山,是我們兩郡所有百姓的九龍山,今後,我與諸位兄弟共勉!”

李三刀說完,舉起酒碗,朝堂下眾人敬了敬,一飲而盡,眾人相隨。

在襄陽城停留了一夜,第二天睡到日曬三杆,李三刀才起床,帶著張武和玉瑤在街上晃盪了半天,臨近傍晚的時候李三刀選了些禮品,登上了東方家的大門。

為了不引起非必要的麻煩,李三刀並沒有讓玉瑤跟著。玉瑤氣的撅著嘴,一臉不悅。

“東方伯父,小侄來看您了,聽聞您感了風寒,不知身體恢復的如何?”

李三刀在會客廳見到了東方萬三,見東方萬三面色有些憔悴,關心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