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的秦王政元年,在呂不韋的支援下,嬴政採納了韓國人鄭國的建議,並由鄭國在關中主持興修關中灌溉渠。

它位於咸陽之北,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三百餘里。

關中渠利用關中平原地形特點是西北略高、東南略低的這一有利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乾渠分佈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可灌田四萬餘頃。

秦國上下為了修建這道關中渠,全年都有十萬的百姓再次服役,足足用了八年的世間,才將這座對於秦國來說有著重要意義的灌溉渠徹底修成。

在禮泉縣東北的普通的山口,關中渠的起點之處,嬴政在一眾甲兵的環衛之下,立於山間,看著已經修成,即放下水閘進行通流的關中渠,一時間也是思緒莫名。

由此關中渠,秦國在五年之中就可以積累下足以覆滅五國的軍糧。

距離那麼一天已經不遠了。

在嬴政的面前的是一個五十來歲的男子,在他這個年齡已經算是一個老者了,而其面板黝黑,臉上更是有著不少的皺紋,使得他看上更加的蒼老。

這個人就是鄭國,當年韓王親自制定出的疲秦之計的執行者。

在九年前,即位不久的韓王安為了穩住韓國的局勢,想到了自認為是可以安國的妙計,派出鄭國進入秦國。

對秦國上下出售關中渠的概念,以此來讓秦國將人力物力投入到關中渠的修煉之中,從而減少秦國對韓國的壓力。

這般的一個妙計,無論是愚蠢還是精明,如今對於韓安來說已經不重要了,畢竟,他在嬴政為他一家上下準備的府邸中,過的很安靜,也很快樂。

但這麼一條妙計對於秦國來說卻是意義重大。

“大王,全程三百餘里,已經檢查完畢,可以開閘放水了。”鄭國有著拘謹地對嬴政說道。

但在鄭國的拘謹之中,嬴政卻看到了另外一種東西,自信。

鄭國在嬴政的面前依舊有著難以言說的自信,而他自信的來源則是其身後那綿延三百餘里的關中渠。

“關中渠既然是你主持修建的,就由你來完成這最後一步。”嬴政道。

“多謝大王。”鄭國微微一整,隨即露出了一副激動的神色。

鄭國隨即走向一旁的水閘,早已經被黃土染成黃褐色的手掌放在了一個巨大的絞盤之上,在墨家機關術的改造之下,倒不會出現他一人轉不動絞盤的情況。

隨著齒輪的轉動聲,重大數千斤的水閘緩緩生氣,一道水流在其後滲出,隨即彙整合更為粗大的水流,順著地勢奔向東南。

看著滾滾而去的水流,嬴政的思緒隨之而去。

在遠處響起的歡呼聲中,嬴政感覺到了一種存在於青冥之中的力量,那種力量名為人心,一個個庶民之心在彙集,在升騰,正在朝著一種未知的東西在進化。

在嬴政的視線之中,奔向東南的水流正在飛快地蛻變著,在眼光下的水波盪漾著金色的光芒,像是那存在於傳說之中的鱗片。